祝福中正、謝謝馬中/林泉利 台北新店

  • 2003-10-31
中正三十而立了,馬中也四十六年了,一個是昔日的國中母校及第一個進入正式職場的服務起點;一個是曾一千多個學習高中學府,適逢兩校校慶,不寫些祝福與感恩、感懷的文句,坦白說是有些過意不去。因此願藉馬報祝「母校」校運昌隆、桃李無限、春風依舊。 回首總是讓人感覺自己老了。雖然自忖自己努力與母校無關,因為在中正的表現,在馬中的成績悉皆平平,當然師專的保送沒有,北醫、中興等名校更遑論。國中時代的求學迄今所留有的印象只是不知所云的「渾渾噩噩」,自然參加馬中升學考試連正取都勾不到邊,因為是受到「施捨」的入學,所以在三年高中努力也沒有太大進取心,之後大學考試的挫折可以預見。不過在國中三年裡的師長如謝志勇老師(後來是校長)、饒瑞奇老師、王啟瑞、王殿韜等嚴格教誨,到如今仍印象深刻。像張麗鳳同學等的優異表現,雖然離開馬祖之後,鮮少聯絡,但她在馬中的教學依然傑出不凡;而王忠銘同學的上進更令人動容,聽說他已自淡江教研所畢業了,同在教育崗位服務的我,的確有些慚愧;至於陳漢樹同學致力於發現、保留馬祖文化、居功厥偉。或許這是有這樣同窗的付出,自己才有「與有榮焉」的感受,而在台灣的同學,因為當年分手匆匆忙忙,升讀高中(馬中)只有四位,所以各自東西的負笈求學、工作,也只有在喪禮(同學們的尊嚴、慈仙逝)稍做聚會而已,秋貴的律師事務所、玉山的圖書設備公司是唯二有所連絡的同學,因為他們的熱心串連,至少還保有一些「連繫」,但同學會也是有些冷清,這兩年已經不再舉辦了,提起這檔事,還真不勝噓唏呢! 比較高中三年的互動,或許大家都長大了一些,或許當時學習環境可以說是「同患難」的共度,特別是住校同學的情感特別濃郁,睡「大通舖」、「鐵皮屋」、吃「大鍋飯」、「豆芽菜」,在冰冷的防空洞點白蠟燭「苦讀」,在寒冷冬天洗冰澡,這些都不是增應、志富、金寶、振興、書松、松梗、玉蘭、瑞鳳等東區同學所能體會,但因為畢業典禮時,同學們與師長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及衝突,不完美的結局卻也造成了往後彼此間的互動迄今未了,不過昔日對師長的「同仇敵慨」感覺已經轉化為難得回憶。記得在一次宴會中大家還大聲的說出來與謝人優老師共回首;並「舉杯泯恩仇」,也算是一次難得「經驗」;而在這三年中的老師如王鎮濱老師做古已久了,陳士英老師垂垂老矣,不過上一回能再回到母校歡聚,是一件很讓人興奮的事,只可惜自己無緣幸會,頗為遺憾。至於常順、秀蘭老師已退休了,嘉和、人優、國春等老師或離開教育界轉服公務員、轉任校長,渠等成就悉皆非凡,當然我們這一批號稱最皮的第七屆同學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了。幸好我們表現還不辜負師長期望,不論在醫界、文化界、警界、法律界、商界、新聞界、乃至教育界都能認真負責,雖然不敢自豪我們能有多大成就,但至少可以找幾位「榜樣」做學弟們典範應綽綽有餘呀! 中正三十年了,有三年在其間求學,因為自己不用功,所以表現不多,有九年在這裡教書,因為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啟蒙,教學相長。前者是當年老師提攜,後者則是昔日如善茂、星寶等局長、校長、主任指導,這一切的「照顧」周到,有今天在台北繼續教書的機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當然在此也祝福以往九年相處中仍在馬祖或退休、或繼續作育英材的同事們,一切順利、加油。 高中的三年,雖然沒給我帶來升學保送的好機會,但這裡是我茁壯、成長的母校,雖然此刻已經完全與以往不同了,但馬中的精神相信是一貫的,在此也希望學弟們能在陳校長及老師們指導下,成為長江的「後浪」,讓所有的表現在未來的日子裡為母校添加無數的精采榮耀畫面:::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