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人情包袱,要有自知之明/丘吉幹

  • 2003-11-30
 人,要想活的輕鬆,最好不去背無謂的「人情包袱」,不要因為拒絕了別人,而有愧於心;不要為說自己對別人的請求,無能為力而感到丟臉;不要因為掃了別人的面子,而難為情;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意,怕扮黑臉去硬充大頭。 【論語】上說:「惠則足以使人。」意思是說,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了。所以,對朋友的小恩小惠、大恩大惠要慎重,能不接受的盡量不接受,誠如流傳的一句諺語:「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這個道理幾乎人人都懂,但有些人卻疏忽了,卻引來後患無窮,悔不當初:::。 當然,朋友之間來來往往,提點禮物,都很正常,不在上述之列,帶有明顯「功利」目的的朋友,是可以看得出來的,今人與古人的不同。現代人的生活速度已提高許多,請朋友辦事的速度也大大提昇。假如一個並不經常見面的朋友,卻在某天忽然登門拜訪,可千萬別奇怪。或者常見面的好友,帶的禮物超乎平時的貴重,也要心裡有數。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所及,發揮影響力有多大,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亦如俗話說:「能吃幾碗飯,能幹多少事。」然而,國人愛講究「面子」往往害死人;於是,有的人就愛打腫臉充胖子,自認自己能力強,朋友一求,馬上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辦不成,硬往自己身上攬。朋友之所以來找我們,就因為他自己能力辦不成,朋友間講義氣拔刀相助或兩肋插刀理所當然,但這得在我們能力範圍內才行;但是我們如果無法協助辦不了的事,就是辦不了,別為幫不上朋友的忙而不好受,我們要知道,與其「搞砸了這件事,還不如讓他另請高明。」 當然,一個人能常受人請託,往往具有某些相當正面的「評價」,受人尊敬,臉上風光無比。所以有些人認為,倘若拒絕別人的請求,恐易對自我「面子」產生負面的影響。於是拒絕與否,在取捨之間便難以掌握。如此一來,原本幫忙的意願不高,卻又勉強答應,結果發生後悔的情形就相當常見了。 事實上,那些考慮形象會受影響的理由,往往是一種藉口,由於自己「意志不堅」,而勉強答應請託的例子「屢見不鮮」。這些意志不堅的人,通常認為斷然拒絕對方的請求,未免顯得太過無情;而若是在答應後方覺不妥,且又「力不從心」難以履行諾言時,再改變心意拒絕對方,這無疑使對方喪失向他人求助的契機,往往很多「事」有時間性,你無法幫忙而又拖延了他寶貴時間,顯然已經太遲了。 因此,等我們無法做到允諾的事情,再提出拒絕,給人的印象絕對更糟,甚至事後我們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去彌補缺失或兌現承諾。如果這件事,只限於個人的煩惱,還稱得上不幸中大幸,若因此事而與要求請託的對方,發生不愉快的情形,甚至造成對方無法彌補的損失或傷害時,更大的「禍果」也隨影而至;最後不僅損失了一位朋友,更可能由此事產生怨恨、敵視:::等等,演變成雙方人際關係上的對立與衝突,其遺憾終生是在所難免。既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歸納根由,係對避免人情債,沒有自知之明啊!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青年守則之一,也是人們所共認的善事。綜觀目前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慈善團體,無數的善心義工們,每天默默地將「愛」散播在世界各個角落,尤其身受不幸或是弱勢者,得到他們溫心的照拂,讓他們了解「人間有愛」之真諦:::。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慈善團體能力所及之處,而從事各項的義工們服務的時間是他們自己能力所能掌控的,因為慈善團體或是各地義工們,對於他人所求決不作無法兌現的承諾。 尤其現在社會,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我們要懂得「卸掉人情包袱」,不要輕易隨口承諾,超過自身能力所及的事務。朋友,對於必須拒絕的事,究竟該如何面對呢?簡單地說,只要有點勇氣和智慧,不顧忌臉面,偶而扮下「黑臉」,就必能輕鬆過了。固然,一開始即斬釘截鐵地說「不」,委實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棄表示自己「拒絕」的權利。即使這樣做可能會破壞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那我們又何必「勉強」自己成為「偶像型」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