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天興 -大埔石刻題碑人,原是琯頭開山祖- (續昨)「大埔石刻」位於東莒島西南隅的山堐旁,內文為「萬曆疆梧大荒落地臘後挾日宣州沈君有容獲生倭六十九名於東沙之山不傷一卒閩人董應舉提此」計四十一字。係記載萬曆四十五年五月,福寧參將沈有容興師討伐犯我閩、浙沿海的倭寇,生俘倭寇六十七,另有首級兩名,不傷一兵一卒,時適居於此的文人董應舉特銘石記載此事,鄉民也常於石碑上染墨拓印。 以上這段文字,是來自於馬祖莒光鄉東莒島上的大埔石刻的傳真描述。董應舉其人是何出身來歷,又因何遊馬及手書這檔軍功史料,刻留大埔這方岩石上,居住在馬祖島上的人裡,可能不出一隻巴掌五個手指頭數。十二月三十日,我們一行人根本未有預知的訊息要去造訪「董公祠」,連江一中只是推介我們前去福州的順路上,就近轉到琯頭鎮的近郊青芝山一遊而已。 青芝山原名靈芝山,山中初時盛產珍稀的藥草靈芝,後因靈芝日少,改稱青芝山。舉目所望,山上滿布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其中形似猴子樣的居多,如猴子抱桃、醉猴臥床、老猴坐禪等都是不用想像,便能一眼見其真然的外貌;而此山如此有名,並非因猴石而彰顯;據地陪小姐的講述,青芝山成了琯頭鎮的名勝,主要的原因,還是本地科舉出身曾經歷吏部侍郎、御史等顯赫高官生涯的董應舉者致之。其閑居時節,每每登臨山上眺望閩江,逛遊石群林間,興來便在山頭各處的岩石崖壁上,或提詩詞或寫文章;是而,慕名來山欣賞詩詞文章或拓印書法學倣者日眾,後漸成為行旅於琯頭當地者多會指名一探的景點。琯頭鄉親們因是拜董公為開山始祖,並特於半山腰處鳩工起建「董公祠」一座,誌念其功。故,此山不高卻因董公而名,林木不深當為文字而靈,誠非關猴子猴孫們的搔首弄姿,是也。 青芝山,除去董公祠與其岩壁文字及石猴等令人引人流連之外,另有二處勝境,倒也不能不提。離董公祠不遠,亦在山腰間立有國民政府林森主席的埋骨紀念碑一座,與正面座向滾滾閩江水的為其退休後隱居的別墅一間;林森主席埋骨處,實際上僅是「衣冠塚」。據聞,林森主席生前自己揀選該地為其離世後的最終歸宿處,國府亦曾動工預修了相關主體物;唯後因種種緣故,沒能依其生前遺願葬於此;是而紀念碑的前、左、右牆面上均有鑴刻文字或圖案,獨後方壁面上這一方並無任何隻字片語,地陪小姐說,這一面原本要留與當時的蔣委員長題書誌記。這一段歷史的曲折,頗費我人思量。林森主席的這座別墅說是草堂或民居,可能比較寫實。屋子為半水泥半石頭起造的的結構,外觀一點都不起眼,二樓地板為木質鋪設,內部陳設古樸簡陋,是依其生前居停作息的舊樣擺放,四周的文房四寶,桌椅寢床傢俱等物,與平民百姓常用的均無二樣;細覽深究,當會切實感受其生前淡泊物欲名位和憂國慮民的無私無我的宏偉襟懷。繞室一周,出門望江,思古觀今,兩相對照,愴然一聲嘆! -後記- 短暫四日三夕的參訪,或走馬看花,或浮光掠影,身經眼過耳聞及連江一中、縣城與閩江流域近處景點勝地,箇中有人有事有物,為當場筆記的枝節,亦臨睡前走筆憶補的片段,返馬後時斷時續的伏案爬格,文字瑣碎,章節絮叨,將之兜在一起成就了這一篇文章,讀者或以雜記視之。但我個人卻有殊樣的以為,見著連江一中的學子們上進向學,年年考取一流名校與高等學府的人數成長和出色表現,此極為顯然的在示意著馬祖本地的年輕子弟們,未來所要面對的競爭強手,不僅是台灣本島的而已,大陸對岸這一頭的同族同宗的青年學生們,更是我們絕對不能輕忽的潛在的「高手」。我們是否願在心理做出重大的調整,肯大膽地拋棄「保送升學」這條似乎羈靡了馬祖許許多多的祖父孫長達三代的壯志雄心的「安全輸送帶」,敢以自己真正努力所匯集下來的功夫,展現我們紮實的好本領,跟兩岸三地的學子們站在同一個競技場上「比畫」。 是提筆為記,一則充為回憶,二則分享與見與聞及與感,如此而已!
福建省連江縣第一中學八十週年校慶典禮暨相關活動參訪記實
- 20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