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雅好山水;可是名山勝水未必人人可居。於是衍生出盆景藝術。將山水濃縮於尺幅之空間,藉於陶情冶性。且盆景就像繪畫一樣,你要怎麼構圖造景都可以,是有形的立體山水;是具體而微的大自然。但它畢竟只可觀不可遊。而在我國湖南省西北部的張家界,我們卻可以身歷其境的遊玩於盆景中。因為那是大自然的實景。 湖南的地形西部多山地,雖不高大;卻連綿不斷。故自古交通不便,與外界相當阻隔。屬少數民族棲居之地。張家界就處在此深山中。就因為在深山,所以被世人發現得晚,像閏中的小家碧玉,尚清新純潔。只是近年一經披露後人潮馬上湧入。現已躍升為華中地區重要觀光景點之一。所幸亦已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希望此對它能有相當的保護作用。 目前通稱的張家界,又名武陵源。共包括了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三部份。其景緻都差不多。此地的山石屬砂岩峰林峽谷地貌,與福建的武夷山頗為相似。 張家界景區的四圍都是山,而在山巒中間有片凹地像個大盆,盆裡林立著許多筆直的山峰。峰雖不高聳;但卻都非常的奇特巧妙,有的如塔,有的如鞭,有的如指,都是瘦骨嶙峋,稜角「皴褶畢露,就像水墨畫家筆下所表現的斧劈、馬牙之類的皴」法。至於峰頂則又是林木蔥鬱遠望,宛如一枝枝毛筆倒插土中。峰林或聚或散,高低參差。由下仰望,是青峰嵯峨,雲山重重,饒富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謂之活山水畫實不為過。若自高處往下眺,可確實像個大盆景;峰林簇簇,煙霧漫漫,令人讚歎。當地人常以之黃山比美,試以第三者立場觀之:黃山的峰巒高峻險拔,疏朗開闊,林木高大雄奇,以氣勢勝。如巨幅之山水畫。張家界清幽奇絕,可作小品清賞。 張家界雖奇峰處處,但峰身多單薄,且岩石外露,縫隙縱橫,顯見是風化作用後的結果。所以遊覽途中,常可見搖搖欲墜的石塊懸在峭壁,有隨時掉落的可能。若以此推論:如果風化作用再無止境的破壞,則部份山峰遲早必將傾頹,那張家界的美景必受影響。「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千百年後的張家界,將又是何等面貌呢?滄海桑田,惟留待後人去憑弔了。 張家界並不高峻,目前都有纜車直達山頭。雖然於山上仍需依山勢遊覽,但尚不致疲累;倒是於山下沿著金鞭溪峽谷健行,則需相當腳力。不過峽谷中林木幽深,道路平坦。溪底流水潺潺,兩旁時有奇峰相迎,若有閒情逸致漫步其中。可真乃一大享受。 張家界的山很美,印象中卻少有湖泊與河川。只於山中遊一處寶峰湖,此屬人工堰塞湖,面積也不大;然景致卻非常清幽。綠水澄澈,波平如鏡,青山翠谷四圍。船遊其間,如在畫中行。若無太多遊客之喧鬧,能與三五知友泛舟其中,那種境界,可教人無限嚮往。目前均為三十人左右小艇繞湖一周,約三十分鐘,雖不能盡享湖山之趣,卻算到此一遊。 湖的近處另有黃龍洞一景。原以為類似溶洞看多了。應沒什麼稀奇。待進入洞中並走完全程,始覺得別有洞天。此洞面積約三百公畝,有主洞、有支洞;有旱洞、有水洞,錯縱複雜。我們又乘舟又步行的,花了一個多小時才遊完已開放的部份。路忽高忽低,洞忽大忽小,石筍與鐘乳石不計其數。可能因為太大了,或者因經費所限,洞中的燈光不足,每個重要的點常是客來開燈,人去關熄。大的洞更是難窺全貌。不免遺憾。 來到張家界,不免又看到大陸各處景區必有的「滑竿」。原已見慣,這次卻非常反感。滑竿就是簡單的轎子,一人坐二人抬。此應是古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有錢有勢的上等人坐著,低賤的窮人抬著。上坐者怡然自得,下抬者汗流浹背,奮力向前。看了令人不忍。尤其走在崎嶇陡峭之山路,其辛苦應可想知。 遊山玩水,本是各人的權利,但也應量力而為。若力有不逮,則應該休止。如年已老邁,如身有殘疾,實不宜再訪名山大川。既使你有錢使人,如此奴隸他人又豈忍心。但乘坐滑竿者又未必盡是老弱;更不乏好奇之年輕人,四體不勤的肥胖者,心存歧視的外國人等。每見轎夫瘦弱吃力的身影,既不忍,也不平。若再以其他觀光客之權益而言,風景區需滑竿代步的必是有坡度之山路,而山路必定崎嶇而狹窄。當乘客漫步徜徉其間,瀏覽美景之際,常忽地傳來轎夫粗厲的吆喝聲;且急速的衝至身邊。遊客除了驚,更需設法閃躲;尤其走在險要處,常險狀環生。如此一路驚恐,不知尚有何遊覽品質可言。唉!倡導無產階級當家的共產國家,竟仍存如此行業,豈不怪哉。難道政治果真都是騙人的。 張家界的美景,畫中國水墨畫的人一定得遊。它峰峰可入畫,處處是摹擬的範本。喜愛中國山水畫的人,也應該一遊。它可讓你體驗置身在畫境的喜悅,使你成為山水畫的點景人物。喜好遊山玩水的人,更不可錯過張家界。它可是最能代表中國山水韻味的一個地方。 張家界屬精緻型的山水,值得細細品味。且其位於華中的長江流域,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公路、鐵路、飛機具備。若有機緣,值得一遊再遊。
大自然的盆景張家界/張亦農(旅台鄉親)
- 20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