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奮鬥/張惠雲

  • 2003-12-19
依社會學家調查人要成功有三個很重要的關結,一是環境、二是資質、三是奮鬥。 依我之見卻認為奮鬥一定是重點,有環境不一定就可以成功,要說成功也是先人所留下的,就好比是企業家第二代,有先見之明的父母一定打小就開始訓練,譬如王永慶眾多小孩都是從小被訓練成勤儉持家,一思一毫都不可浪費,想要成功就靠自己,或許是因王永慶深知努力奮鬥的重要性,他的行事作風大家都有所耳聞,他的成功不只是他的眼光遠大,也因為他的奮鬥與努力,他的子女要成大業都需靠自己的耕耘,要收穫就必須經過這關,所以他的眾多子女都有自己的事業,造成台塑集團的強大,一環扣著一環,每項領域幾乎都有跨越,從生化技術到美容產品,種種的成就都讓旁人自嘆不如。 另一個例子可真是說明了「盛不過二代」的這句話,從前三國時代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劉備和諸葛亮,最令人訝然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耗盡必生的心血才完成建國大業,孰不知在阿斗手上卻在短時間內全毀在片刻之間,就算是再精明算計的孔明也無法挽救,阿斗不就是有良好的環境和前人所遺留下的盛大,沒想到下場卻是如此。 依個人淺見認為,奮鬥努力比環境資質更使人會走向「成功之路」,有句成語說的好「守株待兔」,那農夫有可能嚐過了一次甜頭,但卻荒廢了農事,使作物全枯死,損失和那隻兔子的價錢比起來還要慘重,他有大片的土地和好的環境可利用,卻寧可守著那顆樹,等待下隻兔子的投懷送抱,人只要缺乏了奮鬥意志和那位農夫有何差別,要知道不努力上天是不會平白無故的掉下麵包。 孟夫子曾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起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為。」這些話不就是為了人,必須為一生一連串永無休止符的奮鬥作好準備,來作個詮釋嗎? 綜觀所有中外的歷史,只要是成就非凡的人,值得人讚頌的人物,他們的所為不都是因奮鬥而來,因為本身的奮鬥才有那傲人的光輝,才足以在歷史上留下光輝,不要以為成功是簡易的,也不是有了一次的奮鬥成功就來,就連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奮鬥了十一次才成功,其中的辛勞是無人可媲美;也許現在電視上的每個名人都光環繚繞,但哪個人不是經過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有人也許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們如此刻苦的熬過那難耐的日子,直到最後也才嘗到豐碩的果實,那百感交極的心情,沒試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現代很多人都過著太安逸的生活,因此不知努力的重要性,覺得安於現狀就已足夠,但是人生就是沒目標的前進,或許認為只要走前人鋪設好的道路依樣前進就行,走著安排好的路,過著不變的生活,這樣下去所有的事都在預估的範圍中,活著就像是沒有靈魂的文章,枯燥乏味。 很多人都說現在就好了,好像隨著命運的安排,上天都已幫你安排所有大想事務,你只要聽從指令就行的,可以說是安於現狀不求改變,反向即是醉生夢死,看不清人生的方向,只知一昧做著被安排好的事情,人生的志向在哪?活著的意義在哪?是否該重新思索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能做的是什麼,要完成的事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