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樵話/張亦農(旅臺鄉親)

  • 2004-06-04
 (續昨)
 奇文與佳句
 有句成語「奇文共賞」。在中國數千年文集中,能稱得上「奇文」的實在不多;但是「佳句」可就不少。
 奇文與佳句,可以說都是難得之作。但是奇文篇幅長,需有特殊才氣。像王勃、李白之屬。佳句則順文而下,妙手偶得。如礫中寶石。一篇之中能有一、二佳句,就能使文章生色不少。更常見的是文章早已被人遺忘;但佳句卻流傳久遠。大概是文長難記;句短易誦之緣故。
 前曾讀過一闋詞,早就忘卻作者與全文;但其中兩句:「誰識山翁樂處,野花啼鳥欣然。」對終日與山林為伍的樵夫山客而言,應是最佳的寫照。
 牆頭草
 鄰家傾頹的短牆上,長了幾叢不知名的小草,此處既無水源;又乏遮蔭,僅靠牆頭的一點泥土,竟能長得生意盎然。有次颱風來襲,在狂風暴雨中開窗外望,正見著這幾株牆頭草在風雨中掙扎。可憐的小生命,受到四面八方來的強風摧殘;而它只能隨風偃仆,完全身不由己。
 某日無意間又瞥見那幾株小草,他們居然還活著;且還是生機蓬勃。這才驚服它的生命力強韌。
 「牆頭草」,人們常借以揶諭或諷刺投機份子的形容詞。其實我們應該尊敬它才對。它為了求生存,在那種惡劣環境下只能隨風搖擺,順勢而為。若螳臂擋車,則只有連根拔起,一命嗚呼的下場。
 人世間為了求生存,許多事也都是無奈的。「牆頭草」有時不也該值得我們去同情嗎?
 聰明的商人
 有位友人,在商場經營有成,頗富貲財。可是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樸;不講究排場。某日出門赴喜宴,家人要他穿體面一點;他正色的說:「衣著只是外在的裝飾,只要不傷大雅即可。你們想想,在宴會中不認識我的人,他們根本不在乎我的穿著。至於那些認識我的人,既然知道我的底細,又何在乎我的穿著?所以,這樣就好了。」
 的確,衣著等外在裝飾,得體就好。至於爭奇鬥豔,追求時尚,費心妝點,實無必要;重要的應是內在修養。有內涵則氣質自然流露不凡。尤其容顏會隨年華老去;而氣質則愈修愈高雅。
 萬物自得乎
 徜徉山林間,乏了常憩道旁觀察周遭草木及蟲鳥之生態。本來以為「萬物靜觀皆自得」,誰知其實不然。萬物都在生存競爭;甚至互相的殘殺。動物的弱肉強食固不待言,植物間也是如此。
 一棵樹或一株草的強勢生長,必然排擠周圍其他草木的生長;在地表的是光合作用空間縮小;在地底的則是水份養份的吸收減少。最後是強者欣欣向榮,弱者被淘汰出局。只是他們進行得緩慢,人們不易察覺而已。
 若說萬物自得,恐只是勝利者的自得;那些失敗者的悲慘又有誰見?自然界的生態,跟人類社會一樣,也是充滿了哀樂與不平啊!
 忘情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人生,的確有許許多多不愉快的事;如果把這些事累積在心頭,終日或煩憂、或憤怒、或哀傷,那人活著還有什麼快樂呢?所以,我們必須能「忘」。
 古人不是告訴我們說「太上忘情」嗎?能夠忘情,不受世俗的情慾干擾,那是修養的至高境界。
 忘掉吧!忘掉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讓自己的心靈像清風明月般光潔無礙,每天都以歡愉的心境迎接新的開始。仰首無盡長空,朝陽總是那麼絢麗斑斕。
 設身處地
 某日傍晚散步,於小學門口見一幼童於寒風中倚牆而泣,乃上前關切。原來他錯過了放學校車;其他師友又都散去,不知如何返家。見狀頓起憐憫,遂助其輾轉投入母親懷抱。
 此乃憶及曾聽一年長同事自述:他當年於國共內戰時在軍中得惡疾。命在旦夕,部隊又開拔棄他而去。其孤零仆倒村口道旁,幸遇一長者帶回救活。臨別謝恩,老者說他也有一子從軍在外,生死未卜,今日救他乃設身處地耳。
 設身處地。若事若多能為他人設身處地想,世界必將更美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