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館日的思考(三)/游桂香

  • 2004-06-04
 馬祖民俗文物館成立的歷程,是相當艱辛的,雖然經費方面有文建會補助,但人力配置上,直至現在仍是非常不足。理想上,一個博物館至少要有以下各組來各司其職︰典藏組、研究組、展覽組、推廣組、文物維護組、電腦資訊組和行政組。以馬祖民俗文物館現有的規模則也應該要有研究組、展覽組、推廣組和行政組,並且這些組應該是館舍籌建之初就應建制好的。馬祖民俗文物館硬體建設時,我們無緣參與,但在內部展示設計時,我和幾位好朋友成為「審查委員」。由於承包的台灣廠商和馬祖之間有文化隔閡,溝通起來相當吃力,要讓他們做到我們所希望的內涵並不容易,因此有些部分幾乎是我們大家代勞了,由於大家都有自己本身的工作,能利用的時間有限,常常審到夜裡一、二點,便當打發,所以我們都笑稱彼此為「便當委員」。文物館的英文名稱在籌備階段是「Matsu FolkArts Museum 」我也建議改成「Matsu Folklore Culture Museum 」以求其更符合民俗文物館的屬性。
 馬祖民俗文物館熱熱鬧鬧的開館了,近半年來社會大眾沒有太多的苛責,我想是基於我們對於得來不易的成果的呵護吧。但是,以此為足絕對不會是文物館的理想,文物館可做的事還很多。舉其要者,合併研究組與典藏組的一部分業務為一複合功能的研究組,先就館內現有藏品以專業方法加以攝影、登錄、分類保存(可參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江韶瑩教授的那一套《台灣民俗文物登錄架構及分類辦法》我已提供給館裡),並就這些文物與馬祖地區的歷史、社會、經濟、信仰、環境等脈絡關係加以研究分析,形諸文字,成為各個面向的基礎專門知識,這才能成為所謂的「馬祖學」。以上一檔期的「馬祖舊食器特展」為例,不管器物的材質、器型、紋樣和使用歷史等等,可供研究的內涵可多著,但由於時間的匆促以及還有自己的班要上,我只能為館裡寫摺頁上的文案,使我有未竟其功的遺憾。其次對無形的文化資產(音樂、戲劇、語言等)和社會現況裡的現象也要加以研究,以便保存和傳遞。這使我想起曾來館裡作「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ime Map 」學術演講的政大教授David Blundell在五頁英文建議裡的一項︰加強人類學知識在博物館的應用。人類學是博物館管理的必修課程,所以我能體會他的殷殷期許。業已成軍的熾坪隴考古遺址研究,因為我在研究所裡修過考古學,陳仲玉教授邀我加入,這將是我最好的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
 合併展覽組與典藏組的部分業務、修復組為一複合功能的展覽組,除了定期(每二至三年)更換改進常設展的內容,還要規劃整年度的特展,展場的設計、佈展、管理、宣傳,借展過程的包裝、運輸、保險。既要講求創意,又要謹慎務實。以此次的「漆器藝術特展」為例,我們親訪了豐原漆藝博物館(我的研究所同學任職於該館),邀請我的教授來馬祖舉行講座,希望能給鄉親美的分享,過程中需要密集的協調聯繫。為求完美呈現,從海報、摺頁設計,到展示櫃佈置,潘先生親力親為,還把我們大家也累翻了。由於我修過一學期漆器製作和一學期漆器修復,對漆器藝術還算有些了解,以power point為館內導覽義工作一次解說,大家都驚嘆漆器藝術的美和精緻,可惜我們從前沒有太多機會領略,其實漆器在我們的原鄉福建省,尤其是福州可是大大有名呢。館裡目前能展開作業的只有展覽組(目前全館也僅有展覽組和總務組),但也還需義工幫忙,所以人力是眼前的當務之急。
 教育推廣組的人員是在博物館內外建立網絡並使之連結,他創造可提供社會大眾親近展品的通路,他是以了解觀眾為基礎,進而策劃活動來吸引觀眾、發掘觀眾,使博物館發揮它社會教育的功能,所以教育推廣組是必要的建制,所選任的人員必須具備教育理念和心理學的素養,以及觀眾研究的能力。觀眾研究可以設計問卷調查來分析觀眾的年齡、職業、學歷、性別,與各項展覽的滿意度和意見之間的關係;設留言本來獲得觀眾的想法和需要,瞭解觀眾需要的是什麼,才能設計出切合觀眾需要的活動來吸引他們的參與。義工的組織與訓練,也是重要的一環,以補足館內人力的不足。一般來說,博物館義工分為解說義工,負責展品的導覽解說;展場義工在展示廳內服勤,維持參觀秩序、制止不當操作和維護展品的安全;行政義工分攤館內行政工作;庶務義工分攤雜務工作。馬祖民俗文物館需要的是解說及展場義工,但由於能參與義工工作的人口不多,所以必須身兼解說及展場義工。可慶幸的是有幾位非常認真執著的朋友,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休閒,假日在館內排班執勤,他們都願意經由自我學習來協助觀眾學習,所以鄉親們來到馬祖民俗文物館看到身穿義工背心的朋友,請多給予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