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報載有一位南投仁愛鄉某一位國小學童因為常看A片、喝酒、有暴力傾向,更嚴重的是對六名女童性侵害,長達一年時間之久,結果事件發生之後,學校做法是希望該名小朋友「轉學」,見微知著,國內性教育輔導的績效竟然是如此「不堪」,教改人士大聲嚷嚷了老半天,教改的品質竟是如此,冰山一角,我們年輕的幼苗又有「希望」可言。
當「魔鏡」播出後,社會各界又是一番對能否能力分班做辯論,特別是鏡頭中的兩所彰化國中師長明顯感覺到「受傷」了。據說「魔鏡」還有第二集。當然被指控的學校挾民代、家長做後盾,出面「奧援」是很合理的結果,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常態」分班的政策無法落實原因。但筆者也反對全國教師會強調的「抗議是不公不義」、「沒有真相就沒改革」的粗糙指責與自以為是的使「魔鏡」拍攝手法繼續誤導下去。
性當然要教育,教改團體、全教會重視了沒?難道不重要嗎?能力分班在都市不可以,在鄉下為什麼一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視與人本等單位何不敢以「建議」方式做探討,如果繼續「醜化」下去,類似對立只有繼續了,這是我們要的局面嗎?
性教育與常態分班/林泉利 國中教師
- 200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