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畫家的展覽2004/6/15
牛角老屋六間排172號劉新福宅,曾經是衛生所之一,修繕之後交給社區團體再利用,「牛角社區發展協會」提出藝文深耕計畫,將樓下整理成展覽場所。在楊理事長綏生先生盛情邀約下,本人允諾參與並協助推展。當然對這項推動藝術文化的人文工程,無法也不能預設立場,不過實在很難袖手旁觀,也不能用「樂觀其成」來搪塞。基本上一般人的觀念,和較專業經營者的觀點,差距相當大。前者是參與式的,不知不覺被教育,而改變他們錯誤且不尊重的心態,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增進文化藝術的視野和素養。後者,無法接受這種毫無專業可言的場所,為創作者在藝壇增進更大光環,和為創作精緻藝術加分。幾近被羞辱的情緒,參加這種展出當然被視為毫無意義的行為。然而被社造的熱誠和情感所感動,勉強接受現實環境和人情壓力,這也就是捧場文化了。這個「捧埸」文化卻是社區現階段極需推動的策略之一。
「社區營造」所營造的項目繁雜,不是一蹴可成的,隨著人、時間、事情、地點、標的物的不同而隨時改變,面對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應變方式。情緒一直都是藝文人士所放任的事,根本不想也不必去管理,一切順其自然,隨興的表達出多元藝術家的特質,如何能刻意經營呢?情緒環境是可以經營的,因此我也常說「經營一個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讓你生生世世甘心為這塊土地去奉獻,不但要「背十字架」,還必需「行菩薩道」,這個「情境」我們能真誠的面對,自然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了。社區畫廊草創,符合了佈置社區的情境,值得推展,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接受卻要面對的原因了。
藝文深耕展覽計畫,三月份就已經排定年度展覽檔期,只是推動的進度,隨者主、客觀環境的影響,未能有效落實。展覽場地遷就現有場所,有限經費的編列與預算項目的錯置,已經決定了精緻度,只能將現有十分陽春的黑色展板,考慮牆壁及原有木板的底漆顏色,刷成淺灰色,造成基色的柔和統調。錯誤的投射燈安裝,會使觀者的眼睛極不舒適,諸如此類基本條件,都須在往後的展出中去補強和克服。另外;考慮創作者無法在指定檔期展出,必要時有些檔期有「墊檔」現象,是以無法將全年的DM印製出來,不過;這個問題容易克服,我們也將有全年的活動簡介了。
回國半年多了,在兩個孩子身上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工作及博士論文卻擺在一邊,畢竟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在心態上該努力去彌補別人在二十年前早已付出的義務。
在這次的展覽中(嚴格說應該稱為情境佈置),有內人李若梅所描繪的六張有水果的水彩靜物。已經很少人畫這東西了,但不是很少人畫就覺得不重要,藝術何必得要追隨潮流呢?藝術家該「造成風潮」,而不是迎合潮流,有時後「小品」最能展現作者溫馨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未滿三歲的小女曹元夢,於二歲前在西班牙的抽象表現主義處女作,共有十三張,從線條到書法的表達,在遊戲中沒有目的的表現,要有也是「為畫畫而畫畫」,畫面自然產生傑出的構成,符合了從波洛克以來抽象藝術及表現主義的精神。也許有人會問我,有沒有刻意的誘導?答案是「沒有」!我只是幫助她準備材料和行政工作,這樣在這條路上的起跑動作,較其他同年紀的小朋友具有優勢,除非她沒有興趣,否則藝術這條路,她要比其他的人,少走了許多冤枉路,至少是成功了一半。
至於本人的作品亦試圖去突破現有格局,重新思考方向和自我定位。「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特里安娜(TRIANA)橋」畫了兩張;一張有大師奇亦達(GUILLIDA)戶外公共藝術的雕塑作品,一張則沒有。兩張都是傳統機械式的寫實風景描寫,色彩皆偏向褐色,沒有綠樹、沒有人物、沒有車輛,一切似乎都靜止了,可以嗅出七、八月間塞維亞城的熱。「北竿風景」和「東引燈塔一角」,都有印象派的影子。「燭台」的手法幾乎是素描,有「燃」盡了、照亮的影子,與曹以雄所收藏的本人畫作「鐵環福影」類似。另外還有兩張表現主義的素描,一張靜物,還有一張「芹壁村口」。全部畫作非同時期的作品,表現的手法風格各異,述說著「去國、歸國、傳承、創作」間的環境心態的幾種轉折。
在拆展前趕忙的寫出所做及所見,對「社造」活動做一個歷史的見證,並歡迎鄉先輩及同好光臨參觀,不吝賜教。也希望以後的展出會一次比一次精彩。
*本文作者為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社區營造:牛角藝文深耕計畫在地畫家的展覽/曹楷智
- 200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