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接受和悅納自己,相對來說則更加困難。許多身心正常的人,都可能有強烈的自卑心理;雖然他在各方面的表現並不輸給別人,甚至比別人還優越些,但是他仍會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因為他無法「悅納」自己。而正因為對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滿意,會使一個人拒絕認識自己、不承認或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取而代之以一個過分理想的「完美形象」來要求自己。
不承認的結果是什麼呢?有的人不願承認自己的「貧窮」,打腫臉充胖子撐場面,因而散盡家財來揮霍無度;有的人不願意承認「韶華已逝」,因而濃妝艷抹,矯情虛飾;有的人不敢正視自己的「能力有限」,卻盲目地從事那些力所不及的工作:::。他們隱藏起自己的真面目,試圖在別人眼裡建立一個完美形象。殊不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別人眼中,他仍是原來的那個人,只是他虛假地自己不認識自己罷了。他對自己矯情的「裝腔作勢」視而不見,渾然不覺,甚至認為這樣做才像是自己。
芸芸眾生,生活很難永遠沒有「挫折」,因此,為人如果一直自欺欺人地活在自得其樂的虛幻假象裡;終有一天,會從別人嘴裡聽到越來越多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難免會覺得很難堪,同時也夾雜著憤怒;於是開始離群索居,過著與別人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這是一種「消極逃避」的方式。遠離人群雖然能使人耳根清靜,也減少了和別人比較的機會,既不會因為看到自己的無能而羞愧,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成功而滿懷嫉妒,可以從中獲得一種「自欺」的安全感。然而,這畢竟是不健康的想法,因為沒有「人際關係」的生活不健全的,它只會使人變得更加孤僻和自卑。
其實,處在這樣一個「功利」時代裡,無法悅納自己是可以理解的。在工業社會裡,物質的慾求導向下,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投入經濟社會激烈競爭中;投入追求金錢、利益、權力、榮譽的世界裡。我們無論成功或失敗,或者到最後也無法判斷自己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結局是「成功者」不免意氣風發,失敗者也「嫉妒」成功者,於是誰都「無法」心平氣和地悅納自己:::。
既然「悅納自己」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增進悅納自己的勇氣呢?那就是首先要「了解自己」。因為,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接受自己的,當然也不可能悅納自己。其次,即是「體驗中」悅納自己。任何一種「生活經歷」,都是對自身才能運用發揮的結果。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自身的能力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平心靜氣地看待得失,一個人不能侷限在自我的小圈子中,而是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並從中發現自己、了解自己。因為,一個人的體驗越豐富,接觸層面越廣闊,對自己的認識機會就越多;相對地,也就更能接受自己、悅納自己。事實上,往往不能悅納自己的人,是對別人很難表露愛心與關懷;更可以說不能悅納自己的人,往往是個孤僻、冷酷的人:::。
筆者摘錄一首道格拉斯.馬羅區的詩詞:「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松,就做一欉小樹,生長在山谷中,但須是最好的一欉。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就做一欉灌木。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欉灌木,就做一葉綠草,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愉。如果你不能成為一隻麝香鹿,就做一條鱸魚,但須做湖裡最好的一條魚。如果做不成船長,我們就做海員。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會有小的,該做的工作,就在你身邊。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就做一條小徑。如果你不能做太陽,就做一顆星星。不憑大小來論斷你的輸贏,只要你努力做到最好。」深信這首詩詞,對你我往後為人處世,多少有所「啟發」吧!
朋友:因此,悅納自己對我們而言實在太重要了,它甚至可說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而不枉費我們人生走上這一回。唯有悅納自己,我們才會努力愛惜自己、成全自己,不再放縱自己;同時;由於能悅納自己,自然會產生真誠地友愛他人,關懷別人的胸襟。
「悅納自己」才有快樂的人生!/吉淦
- 200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