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自然的不成文法則,任何幼小動物的誕生,都和母體有牢不可破的關係。人是哺乳類動物,當然也是順從大自然的規則而循環滋長,以生生不息。
嬰兒在落地以前,在母親體內攝取她的精華孕育成形;誕生以後,則靠母親餵奶長大。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天開始,孩子便臥在母親的懷抱裡,嗅母親的氣味,聽母親的聲音,看母親的臉,捧吮著母親的乳房,如此一天天的發育成長。這樣的孩子,對母親的印象特別深刻,母親給他(她)的慈愛感覺也特別濃厚;每天形影相隨,不但離不開母親身邊,偶而一時看不到母親,便感到寂寞無依。所以,有句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母親與子女的感情,就是這樣日積月累,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建立起來。
歷史上的聖賢、孝子、偉人,都是由母親的懷抱裡培育出來的,兒時吸啜著慈母的乳汁,在不知覺間,接受了教誨感化,血緣的關係也因頻繁的接觸而更親密。漸長後,慈母「含辛茹苦」照料,再配合上社會國家的教育與倫理道統,造成了人物的存在。母親對孺子之懷抱哺乳的勞苦與愛護,功不可沒。
現代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生活各方面邁入科學化,注意而講究舒適方便,衣食住行甚至生兒育女,也都儘量趨向於科技化。許多婦產科醫院,都以「無痛分娩」做號召,醫藥方面的麻醉加以科技的幫助,以至腹中嬰兒何時落地,做母親的都茫然不知,這實在是人類超越其他的動物的一大證明。當然,若能免除不必要的痛苦,確實是人生的絕大貢獻,但是,無痛分娩卻「扭轉」了自然。本來,母親經過極大的痛苦之後得到嬰兒,母對子女之疼愛是連心絞腸的,這是上天賜給生靈最寶貴的骨肉血統神聖之愛,醫學發達,卻把這份骨肉相連的微妙感覺,輕易的抹殺了。
當人們進入工業化的社會,使芸芸眾生都跟著社會運轉起來,做母親的不再有足夠時間與精力,來餵孩子母奶,當下班返家,已是精疲力盡,於是與孩子的連繫、相處也不夠密切。本來,不餵孩子母奶,孩子便被剝奪了在母親懷抱中的機會,於是,骨肉之愛、精神上的關連都日見疏淡。日久之後,做母親的可以安坐麻將桌上,聽見嬰兒的啼哭而不動心,做子女的只抱著由隨便一隻手塞過來的奶瓶吸啜,而模湖了生養的觀念。而有些職場婦女,由於工作關係,嬰兒滿月後則交奶媽、褓姆照料,延至二、三歲幼兒時,晚間接回,次日再送交褓姆看管,弄得孩子也不明白,為何要叫那個不常見的人作「媽媽」?
其實,傳統的「倫理孝道」原是我中華文化的精華,父母子女之間有息息相關的感情,可是,現在凡事要講究科技與進步,相對的,父母子女之間逐漸淡化了天生自然的關係,而注重塑造獨立自主的思想,演變為據理以爭的情境。對親生父母精神上的連繫一天天淡泊,對傳統倫理中的敬、尊、受的觀念逐漸消失,因此,時下很多青少年已經弄不清楚什麼是孝順父母?什麼是尊敬師長?什麼是友愛周遭的人?更別說以後會演變成什麼局面了。
有些父母在慨嘆時代改變了年輕人,然而,在母親懷抱中教育出來的孩子,卻並不隨波逐流,他們常有很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很好的成就。不過,放眼望去,時下的大千世界裡,人海中競爭激烈,「名利」之爭隨處可見,人類生活已逐漸走向無真愛、無尊敬、無信義和無倫理道德的危機。如此現象的造成,精神教育不夠,骨肉慈愛力量不足是最大原因。影響所及,連教育、宗教也墮入名利、物質化的深淵。因此,此情此景一旦不挽回,人類就一旦脫離不了墮落,那麼,遲早有一天,人類會喪失萬物之靈的權柄及地位,屆時與一般動物何有差異之處?
朋友:回想到昔日精神教育的成就,母愛和餵母奶的「懷抱教育」還是最為有功,親情之深,培育了人格的卓越。當然,現在要來提倡這些,似乎與時代的實際生活之演變已不能配合,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懷抱教育的「感化力」確是值得重視的。(感恩母愛,寫於農曆六月初九母親壽誕前夕)
母親的懷抱!/吉淦
- 200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