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雜談/陳寶明

  • 2004-09-10
(續昨)九、德國式的教育
2002年底,網路上曾經流傳一篇文章說:筆者受邀前往德國一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幼子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一小蝶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地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子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
當時該筆者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過了一年,她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人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甜點。德國友人對該筆者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前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堅持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友人與德國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的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果真不給小孩子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友人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捨不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友人又在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被教育的,當時也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的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德國會成為強盛的國家與優秀的民族,我們或者可以從以上兩則故事中略窺一二,或可作為時下父母與教育從業人員參考、借鏡,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因不捨,而一直改變自己的標準,小孩在人格成熟前,會不斷的測試父母的底線,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人格發展,以及確保自己老時不要再受折磨,就請參考德國式的教育,既輕鬆又簡單。
有太多的父母或長輩因為心軟,因為疼惜小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去餐廳吃飯或逛百貨公司時,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家長們在尊重小孩的想法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她(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與後果負責」及提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十、吃飯,不僅僅是吃飯
「吃飯」,若僅僅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則一個排骨便當或是一碗陽春麵都是人間美味。然而「吃飯」有時候不僅僅是「吃飯」這兩個字如此簡單,放在辦公室的人際關係裡,那是一項打探人緣好壞的重要指標;放在朋友之間的交情,那是一種衡量義氣的的天秤;放在家人之間的親情,那是一種回家與否的掛念;放在戀人之間的愛情,那就是一種濃情密意的黏度;放在自己心頭的最深處,那可就是一種衡量寂寞與否的因素了。
與久別的老朋友即便是匆匆相遇,脫口而出的一句,就是「約個時間吃個飯吧!」對初識的朋友,也總是這樣的邀約:「什麼時候有空吃個飯吧!」對另一半通話時,總會提醒說聲「回家吃飯喔!」對於外出的孩子,也免不了一句「回家吃飯嗎?」對於心儀的對象,靦腆的琢磨著半天,還佯裝不經意的閒話家常般:「一起吃個飯,好嗎?」面對不怎麼有交情卻礙於情面,總也是撂下一句不痛不癢的「好囉,改天吃個飯再說囉!」目中無人,最毒的就是與同辦公室所有的人都約好「吃飯」而故意獨漏也在現場的某一人。
長官與部屬吃飯,真的只是「吃飯」?部屬請長官吃飯,僅僅是「吃飯」嗎?同學、朋友間的「吃飯」呢?富人「吃飯」與窮人「吃飯」都是叫吃飯,但是吃飯真的這麼簡單嗎?有人是在填飽肚子,有人在敘舊,有人在感恩,有人卻是另有所圖,但我們都通稱為「吃飯」。
吃飯的藉口很多,譬如,有人升官、離職,朋友喜訊,友人要遠行(分手),朋友心情好(壞),特定的日子,固定的成員,挑固定的地點、店家或家中吃飯;最無奈的應是「應酬飯」,不去應酬失禮,去了食之無味,除浪費時間外還要講一些口是心非的話,多少人在飯局中賣弄心思,多少人真正心平氣和地用心吃飯?所以說「吃飯」不簡單吧!
十一、逆境更需要勇氣
一位年輕人,在路上遇到了他求學時期的老師,年輕人熱情地向老師問好,老師也像往常一樣殷殷詢問年輕人近況。年輕人經過昔日恩師這麼一問,彷如久旱逢甘霖,將自己從離開學校,到進入公司服務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對老師傾訴。老師耐心的聽著年輕人抱怨,好不容易等到年輕人說話告一段落,老師才點頭說:「這樣看來,你的狀況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過,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過改變這種現況,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呢?」
年輕人急忙回答:「我當然想要過得更好啊!老師,有什麼訣竅嗎?」老師神秘地笑了笑:「的確有訣竅,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這個地址來找我!」說著老師遞了張名片給年輕人。第二天年輕人依約來到老師的住處,那是在市郊的一處簡陋平房。
老師看到年輕人,高興地在屋外擺了兩張涼椅,要年輕人坐下陪他聊天、看星星,老師言不及義地和年輕人聊了半響,年輕人毛燥起來,急著要老師告訴他,如何使自己過得更好。
老師微笑指著天空的星星:「你可以數得清,天上有多少的星星?」
年輕人抓了抓頭:「當然數不清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老師望著年輕人,語重心長地道:「孩子,在白天我們所能看到最遠的星球是太陽;但是,在夜裡我們卻可以看見超過太陽億萬倍距離以外的星球,而且不止一個,數量是多到數不清的。」
年輕人若有所悟地,時而抬頭看看星星、時而低頭沉思,想著老師所說的話。
老師繼續說道:「我知道你的處境不順利!但是若是年輕時便一帆風順,終其一生,你也不過是看到一個太陽;重點是,當你的人生進入黑暗時,你是否看到更遠、更多的星星?」
年輕人的思緒彷彿進入宇宙的最深邃之處,感覺自己猶如站在埃佛勒斯峰頂,一片大好的未來美景,正在他的眼前展開。
逆境中我們更需要面對困境的勇氣,而不是抱怨、取巧、逃避與退縮。
十二、不怕苦,苦半輩子;怕苦,苦一輩子
最能激勵鬥志的就是「窮」。生長在「窮」的環境中,體驗人情冷暖也最深刻。民國四十、五十年代,中華民國各地普遍性的「窮」,六十年以後經濟才逐漸好轉,所以三、四年級生是最拚、最吃苦的,大環境改善之後,四、五年級生開始逐漸地享受經濟成果,有錢人的六、七年級生根本無法體會出「窮」的意境,所以許多的大學生、研究生,都在兼差,玩股票,想法子再多賺些錢花花,這樣難道不會影響課業嗎?領到錢買個夠炫的手機或名牌的服飾,穿著奇裝異服,配件齊全趴哩趴哩的開著名牌車、逛街、聽演唱會、喝咖啡、享樂、釣馬子等;但是窮同學,不需要穿得明牌服飾,只要努力用功,致力於自己的專業知識,行有餘力,再閱讀一些管理、企管、財務、法律、哲學、語文、或與資訊方面的知識,年輕時犧牲玩樂,苦讀幾年,若能翻身換來幾十年的好日子,誰說不宜。
最怕的就是很多年輕人,還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在學期間沒有把自己的真本領學到手,空有學歷,而無能力,只看到人家的成功面,不探究別人打拚的一面;在人浮於事的今天,很多人都說我只要有工作就好,事實上,他們真的有能力從事那工作嗎?甚至有人寧可失業在家,也不願去做相對低薪的工作,這些可憐的人,他們一輩子都將過苦日子。
「窮」也是讓人上進的好理由,但可不要因「窮」而喪志。有些人因富而傲,台灣的怪現象就是愈來愈多人,笑貧不笑娼,求利而枉顧道德,於是乎有志氣、骨氣的人也愈來愈少,有當官的貪汙,少數警察也像是領了牌照的流氓,小老百姓就有樣學樣,反正嘛,有錢就是老大,整個社會是扭曲的。
其實,以前政府的官員都很爭氣,像經國先生、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王建瑄等人的風範,現在到哪裡找呢?當然,那時候的老百姓也爭氣,只問自己能為國家作些什麼,從不會向政府要脅或要錢;那像現在的一些政府官員,為了討好老百姓,寧可政府債檯高築,還給什麼「敬老津貼」、「老農津貼」的;用出國考察的名義,硬說是「台灣」要走出去,行出國「玩樂之實」,浪費公帑,卻說是什麼「××民主之旅」,她(他)們一趟包機出國,所謂的訪問邦交國,真的是訪問邦交國嗎?別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國家財政赤字年年高漲,每一回出國所用的「錢」,絕對不是你我用一輩子的努力所能賺得到的,她(他)們有時候在國外丟國家的名譽,還自稱為國家打拚,小老百姓也習慣她(他)們的作為,哪有什麼正義之氣呢?
我們的老祖宗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也不過三代。台灣現在的富裕是上一代的人用血汗拚勁創造出來的,信手拈來現在也差不多富了三代;大陸上上下下都在搞經濟的時候,冀望年輕的朋友們,千萬不要沉醉在過去台灣的驕傲中,如果怕苦,而又不能用實力證明自己,你終將苦一輩子,只有不怕苦,後半輩子才會有好日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