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譯名」?論「馬祖」名!/ 陳儀宇

  • 2004-09-14
一、引言
離開故鄉,並不等同於自己拂袖揚長而去,永不回頭,從此予以遺棄淡忘。相反的,雖然身繫異地,卻時時心懷故鄉的一切;因此無論從鄉里來的人、事、物等相關訊息,無不加以傾注傾聽與關懷,行有餘力,則衡量自己的能耐與所學,無不主動熱忱的參與,或出錢、或出力等各種方式,力挺回饋奉獻給家鄉。詩人王維的一篇詩作:《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其詩意最能代表著一位漂泊在異鄉的人,思鄉情懷的深重意境。不僅人類的本性如此,其他物種何嘗不是?諸如:鮭魚千里迢迢自是尋著,往原生河流源頭處回游,並產下魚卵至身衰力竭方肯罷休,這種尋根的本能,最能代表動物者,一種神奇返鄉的靈性。古今中外寰宇,鄉愁詩作篇章不計其數,皆是表達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竟是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的具體形象或畫面,都值得懷念,鄉愁藝文作品之多,就不足為奇了。
二、研究動機
年近花甲,過往多少日子,無論白天或夜晚,凡口中唸的、心中想的、夢中流露的、手上寫的,咸認我的故鄉即謂「馬祖」,又是如此的日復一日習以為常,平時並未在意故鄉「馬祖」名的由來,遑論深究其地名的真實性。近年來,所謂臺灣正名、公投制憲運動歪風日亟,惟其風力婆娑卻也波及到了一向平靜的故鄉;某些人以為「西瓜喂大邊」趕時尚,一古腦的也隨之起舞,倡議推動所謂「馬祖縣正名」之舉。後因諸多鄉賢本著愛鄉的情愫與睿智,咸認保持現有「連江縣」府名,較能符合保障全縣鄉人之福祉,曾建請縣府當局採納而作罷。此次總統選後,又有死灰復燃之趨勢。為恐長此以往,消耗於此無謂的議題上相互爭論,對「馬祖」卻有百害無一益。職是之故,基於「愛鄉」與「尋根」交織而成的動能,又忝為家鄉「第一代」知識份子之使命感,爰以學術角度,花約年餘時辰探究,將「馬祖」名之由來,予以歸納整理,臚陳如下,俾供諸鄉賢參考,並請不吝指教。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針對下列方法進行之:
(一) 有關文獻、著作、縣誌、報章雜誌之蒐集與閱覽。
(二)非正式鄉賢耆老訪談。
(三)親身經歷之回溯與重整。
(四)分析歸納法:先將各種事件歸納分類,闡釋其緣由。並運用適宜的理論以及歸納之文件資料,作為支持及解釋之用。
四、探究「馬」祖地名之由來:
雖則現有鄉人(含外地人),稱呼自己的家鄉名,不以「連江」自許,且不加思索的泛稱「馬祖」,日久則約定俗成,至沿用迄今,已成當然爾。此種現象,如果以嚴謹的溯源探本治學角度觀之,實則吾人口呼吶喊的「馬祖」 名稱,確會呈現出諸多人為斧鑿的痕跡:
(一)從語音學觀之
檢視「馬」與「媽」兩字,純以讀音辨之,其實兩字之聲、韻皆同。而「馬」字從上聲,「媽」字切平聲,加以「馬祖」兩字,皆為「上聲」,兩「上聲」相聯讀音,則前一「馬」字宜讀為「半上」,音調更接近平聲。故「馬」與「媽」兩字只差些許聲調,其實讀音極為相近。唯福州語中「馬」與「媽」兩字,讀音卻是完全的相同。是故,將「媽祖」讀作「馬祖」是極為自然的。爾後外地來人與本鄉人們直指「馬祖」即當作「媽祖」看待的觀點,就不足為奇了。
(二)從語義學觀之
「馬」與「媽」兩字如以語義學辨之,則有相差千里之遙遠;「媽」者乃為人子女稱呼母親的暱稱。「林默娘」投海救父而亡,孝行感人,先鄉人立廟祭祀,為示尊崇。又避諱直呼真名,乃以「媽祖」尊稱之,實為其原意。則「媽」字從「女」邊,又具母系人格聖母化,其字形、義均與實際情境相符,至今之鄉名宜從「媽祖」更具恰當。又「馬」者,乃野生動物,可馴豢養之。《說文解字》論「馬」一字有曰:「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等,又及我國「馬」之原產地為蒙古地區,離鄉里距離遠達千萬里之長,根本非與「馬」有相關聯者,由證「馬」者動物也,而「媽」更不宜由「馬」來取代之,亦不宜稱為「馬祖」,只因此地不產馬。復據《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三冊)有云:「馬祖島原名南竿塘,而列島以馬祖為名,係始於宋代。…」又云:「民間為避諱,因將媽祖改為馬祖……」等由;細察此兩段語句,矛盾盡出。既認厚葬立廟改為「媽祖」尊稱之,為避諱將「媽祖」又改為「馬祖」,在邏輯上則是相衝突的、行不通的,茲因「媽祖」一詞,已具聖格尊崇之意涵,改為「馬祖」,豈不降格予以物化?恐非吾民間鄉人之本意作為。今縣誌中竟是明確所指,恐宜趨於武斷,似有誤導之嫌。如若堅持此主張,仍應提舉有力考證,否則只見穿鑿附會之說,有損「縣誌」之史實篇章。
(三)從本土先民認知觀之
語言是人類於生活活動領域中,人際間交往的基本工具。人類所使用的語言,通常包括兩類系統的符號:一類為屬於聲音符號的口語,一類為屬於形象符號的文字。兩類符號彼此適當配合,在某種特有文化型態下,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體系,而表達某種意義。
吾鄉位處於閩江口外,先人沿襲著原始耕海為生,民情閉塞,其風尚大抵源自閩江,語法福州口音,鮮少與外界接攘,生活範疇自囿於閩江三角洲與島際間;此地自古以還,皆屬邊陲地區,政略文教等皆無建制,故民智未開,文盲幾近於全民,堪稱「荒外之島、文化沙漠」區域,由此情況,先民僅只使用屬於聲音符號的口語,而形象符號的文字盡付闕如,堪稱島民們的宿命。依當時先民認知自鄉之地名,於無法辨識文字限制下,以福州語所發之土語音,則伊心中的概念宜為『「ㄇㄚ*」祖』,正確的認知,即為「媽祖」,絕非現今認知之「馬祖」,其理由,已然從前述論點中得以窺見立明,此處不宜多作贅述。
(四)從作為軍事據點角度觀之
從探訪諸多吾鄉的前輩口述中,大抵得知本島嶼過往所發生事件之全貌。即吾鄉曾經多次遭到外來者之侵擾與佔領,或據以專為從事附近海域中掠奪錢財之巢穴,或據以作為軍事基地之用途等。此於「馬祖」開發史中,皆斑斑可考;前列所指「巢穴」一項,乃俗稱「海盜」之基地也。後來吾鄉被人稱作「海盜之島」、鄉人常被稱謂「海盜之後」,諸如此不甚名譽之形容詞,鄉人如遇有人提及上述情況,都避之唯恐不及,只因不願再提及如此不堪與外人道的一段「汙名史」。如:其中最為人們常點到的兩梟雄人物;一為「林氏」,一為「蔡氏」,此處為顧忌彼等後代子孫被波及,特意捨去其真名予以隱匿,大概鄉人皆知其何許人。因幹此勾當,不需高深學養,其文化水平,與一般島民認知水準的並無二致。只需具草莽性格、孔武有力、些許權謀,呼朋引伴,即能做起此無本之事業來。惟對昔時島上社會建立善良風俗與優質文化,並無助益。僅具曇花一現、過眼雲煙、船過波無痕般的短暫。君不見,彼當年象徵仗以顯赫權貴、橫霸全島、不可一世之「巢穴」,如今已剩幾牆殘破不堪之斷垣,慘不忍睹。是故,「馬祖」一詞之地名,並未流行於當年島上社會,亦未見諸於文字與史冊,非由他們啟肇端,似可認定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