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譯名」?論「馬祖」名!/ 陳儀宇

  • 2004-09-16
(續昨)一為廣植樹木成林,讓貧瘠的地貌為之美化。昔時童山濯濯,至今已綠蔭成林,其能夠成功普及,乃拜戰地政務堅定的執行所賜。話歸正途,而尚能告慰者,於民國四十年代立縣之初,未將「馬祖」之名列入考量,擇從「連江」,是謂大幸。亦證當時戰地政務主事者,另一項難得之理性睿智。
綜觀本節所及,首由日本軍事強佔「馬祖」伊始,復由國軍進駐至今,凡近七十年載,皆在威權體制下,所衍生出鄉里各地的名稱,與民間古意落差甚大,且已面目全非,從「媽祖」到「馬祖」而致牢不可破的聯結,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至今時下年輕朋友,不問根由,硬將「馬祖」深植於腦海裡,不思進一步「慎終追遠」,是謂最讓人所憂慮之。
(六)從認同的心理層面觀之
近年來,常有人提倡「認同」國家的問題,也就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其隱喻所有的人民,既然同在一條船上,要有命運共同體的所謂「愛臺灣」情結,與心理層面的「認同」,爰其後續又有所謂的正名臺灣以及制憲等訴求。同理,反觀對於「馬祖」自己這塊土地的故鄉,彼此也無分在地與在外的鄉人,一律亦需義不容辭的「愛馬祖」,才符合「認同」的尺度。
「認同」一詞,在心理學上是論述個人的社會行為,是由操作制約學習歷程中社會增強作用所給予個體行為改變的影響,多屬「外制」的。社會化的最後階段,個人的社會行為必須由外制經由「類化」而生「內制」,即所謂的「認同」心理層次。而「認同」卻是深一層的模倣,多屬抽象的、內在的依賴需求。
愛鄉就是「認同」的社會行為的具體表徵;民國七十年仲夏,筆者調離鄉里,旋即來台任教,臨行適有友人魯君贈牌黽勉:「愛鄉、愛國」四個大字,至今猶殷殷服膺,終日未敢怠忽。奈因今日有「我」,乃故鄉的「母親」育我、養我所致,怎能吃果子不拜樹頭?又個人如能愛鄉,也必能愛國,這是故國鄉土的「戀母情結」。故知,「愛鄉、愛國」在人類的行為情操上,確如鑽石般的堅定「認同」,也造就了人性光輝的極致。
筆者相信,鄉里時下年輕朋友,正在所推動的「公投正名馬祖縣」舉動,皆出自一片赤忱「認同」鄉土的情懷,動機完全純正。唯心理層面的「認同」與十足味的政治層面「正名」相掛鉤,其產出的結果與意義,恐怕非屬單純的愛鄉本意所預計,此項風險,尚未見有人提出識見與評估。君不見公投正名純粹是由「臺獨」人士所首倡主張,他們雖說「認同與愛鄉」,卻偏偏不「認同」中華民國的這個國家,欲用公投正名手段,運用擷取人民的外鑠力量,以遂其「臺灣獨立」的「心」願。結果可預見的,必然未蒙其利人民先受其害,它鼓動著臺海兩岸緊張險峻局勢立刻又現,打著公投正名愛臺灣的名義,又假借「認同」的心,幹起喪「心」病狂之事,將陷這塊鄉土於萬劫不復的境界中。
因此讓我們認清了這道「正名認同」的政治謊言心理學,也使我們一目瞭然的點破「公投正名」是政治層次騙術,了不起是些許有的外制心理層級。果如真「認同」鄉土、熱愛故鄉,何需甘冒著故鄉「馬祖」這塊土地與魔鬼伴舞,必然無端的將故鄉捲入「二次臺海戰爭」與「毀縣」的絕境風險。凡有識見的鄉人,能不認清情事,仍執意的去「公投正名」?與「臺灣獨立」相唱和?
由此觀之,每人只要打從心底裡「認同」自己的母親「馬祖」,熱愛我心目中這塊芬芳的鄉土,是謂上上乘。「連江縣」、「馬祖縣」用何種縣名已經不重要,只有「存在的價值」才符合吾鄉人永恆發展的基礎,何況「連江縣」伴隨著鄉人已走過五十年,且有越來越旺的趨勢,讓它保持現況,用智慧與時間,力圖浴火重生,再走下去又何妨?只要人們心中有「馬祖」,讓它繼續永恆發展、騰達飛黃,「馬祖」的實質名稱才更顯得博大與恆久,才具真「認同」母親的「馬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