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長長的旅途中,短短的五分鐘,實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在面臨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的發生時,最後的五分鐘卻有著「取捨」的決定。就在這剎那間的轉變,可能「塑造」一位萬古流芳的偉大英雄,也可能「堆砌」一個人人唾棄,遣臭萬年的懦夫。
最後的五分鐘裡,每分每秒都有異乎尋常的壓迫力和震撼作用。有的人變得十分敏感,因為一個字或一句話,可以引發一連串的動作;也有的人因此而呆若木雞,不知該如何應對,面臨著迎頭而來的困擾或歡樂,毫無接受與適應的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自然的,我們要從人的組合談起。我們是人,當然明白人有思想和行動兩大部門。一般來說,人都是有「思想」而後再有「行動」。所以思想原有「善惡」之別,行動結果也有了善惡之分。「善」的思想比較安穩平靜,「壞」的思想就衝動激烈。所以在決定做善事時,人便顯得安穩平靜,而做壞事時便衝動激烈。至於善事與壞事,又怎麼分呢?大體而論,與天理一致,順理而行的便是善;與天理相反,背道而馳的便是惡。這樣說來似乎並不太具體,所以我們以最簡單、最明瞭說法,忠、孝、節、義、愛等等都是善;而盜、詐、姦、殺、亂等等都是惡。
事實上,不管一個人是否做過壞事,到頭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善人。縱然不能青史留名,至少也在親朋口裡,家人心裡留個光明磊落、正義仁慈的記憶。至於犯罪,並不是人真的願意去傷風敗俗或作奸犯科,而是思想一時疏忽、莽撞行事所致。因而,在面對事物前的最後五分鐘,便成了最重要的關鍵。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它的意思是確切說明,在人的生活裡無時無刻都有問題發生,因此,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難題和苦惱。於是,在困難的考驗之下,有的人能堅定信心,使用正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成了善人;有的人不能選擇正當手法和目標,便用笨拙的方法或卑劣的手段消滅問題,因而就成了惡人。當然,要做一個惡人比做一個善人更容易,「善人」是要有肉身喫苦的決心,所有的危難都會在肉身經過一段磨鍊之後消逝。「惡人」卻是使肉身滿足於一時的痛快,而精神背負長期的痛苦。但重肉身安逸的人類,明知善惡的道理,卻總是不甘放棄眼前暫時的快樂,於是便輕易地掉進了罪惡的漩渦。
這種事情,我們可以隨便地找例子,而且也非常容易找到比方。比如說,一個人拿了不義之財,在沒有這份不義之財以前,他的生活必定清苦,但是量入為出也一定生活愉快。可是拿了這份錢之後,完全不同了,他一定知道自己錯,也一定在肉身享樂之餘,精神終日惶惶,唯恐他人發現,這種痛苦必持續到被人發現,而自己身受囹圄之苦為止。再比方說,一個人有太豐富的愛情;最初,他必定偷偷摸摸地去培養另一份見不得陽光的感情,後來,三個人(或更多人)要分享原本屬於兩個人的生活,一定有太多的衝突,所以苦惱愈來愈深,當初美好的幼稚幻想破滅了,只好有一個退出生活圈子,於是受傷太深,也許就再錯一步,結束生命。
這現實中的種種大小事,都給了人們很好的真切教訓。然而遺憾的是現代人們,多傾向於「物質生活」,同時也存有過多的「僥倖心理」。於是在面對誘惑時,常不能站穩腳步,「衝動」的動物性壓過了溫順的「思考」,導致一切的犯罪或錯誤,就由這「無理智」的衝動之中產生出來。
回歸冷靜的思維時,我們不難發現,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常取決於一瞬間。就像一個站在懸崖上的人一樣,如果屏氣凝神的一想,跳吧!縱身而下,頃刻間便粉身碎骨;要是腦中在最後五分鐘裡亮起了紅燈,想起了父母子女親朋好友,念及了自己的責任和人生前途,來個懸崖勒馬,回過身來,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重新開始,便仍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不過,人們常常是在最後的五分鐘裡失了自恃,犯了大罪,鑄下大錯。所以在這剎那間最需要的便是慎重、思考、反省、祈禱與鎮靜。五分鐘自然是短暫的,然而人生每天就是靠這一連串的短暫之連續,來完成人生的使命。
朋友:我們日常該鍛鍊、修養自己,去抓住最後五分鐘的真理,這樣不但不會產生人生的種種悲劇與罪惡,反而能利用瞬間有益的決定,來貢獻人生,求得永恆。
最後五分鐘/吉淦
- 200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