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成功的機制!/丘吉幹

  • 2004-10-03
當我們追求的某一目標達到了,當我們為之奮鬥的某項事業成功了,我們總會欣喜不已。的確,成功總是令人十分愉悅的。但是,如何正確地把握成功的機制,使其成為我們奮鬥的助力,則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一九七六年,美國心理學家強威廉.詹姆斯在出版一篇題為『情緒放鬆之道』的文章裡強調,現代人過於緊張,凡事過於考慮後果,瞻前顧後。所以提出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成功觀念、和意識形態豐富多樣而且有效的話,我們必須養成一種習慣,使它們擺脫所受到的壓抑,消除自己對後果的過分關注。這種習慣與其他習慣一樣是可以培養的。謹慎、責任感和自尊,熱烈的感情和憂慮的感情,在我們生活中當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當你下決心時,當你決定行動的計畫時,盡可能地控制它們,不要讓它們鑽牛角尖。一旦做出決定並將計畫付諸實施時,就要拋棄一切對後果的關注。總而言之,放鬆你的思維和實踐機制,讓它自由地運轉,它就能加倍有效地為你服務。」
 後來,詹姆斯在他著名的『吉佛德演說』一書中,舉了一個又一個的例子來說明:很多人下意識地努力很多年,試圖擺脫擔憂、焦慮、自卑及罪惡感,但都沒有成功;而當他們自覺地放棄掙扎,不再用意識思維解決問題時,反而發現自己獲得了成功。詹姆斯說:「在這些情況下,正如無數案例中的主角所敘述的那樣,成功之路在於妥協、消極,而不是積極。因此,成功的法則應該是放鬆而不是緊張。放棄你的責任感,放鬆你的緊張感,把你的命運交付於更高的力量,對命運的結果處之泰然。這不過是讓你有一個休息的機會,去發現另一個偉大的自我,樂觀與期望結合的結果———不管早晚,不論快慢———和放棄努力產生的新現象,都會顯示出人類本性的真實面貌。」
 我們內在的成功機制,在產生「創造性行為」和產生「創造性觀念」方面,發揮著同樣的作用。任何一種行為技藝,不管是運動、彈鋼琴、談話或是銷售商品,都不是痛苦地、有意識地去思索每一個要完成的動作,而是在放鬆的情況下,讓它自然而然地完成。創造性行為是自發和「自然」的,沒有自覺意識和鑽研的性質。即使世界上技巧最為嫻熟的鋼琴家在彈琴時,也不能有意識地考慮哪個手指該觸及哪一個鍵———那樣的話,他連一首最簡單的曲子也彈不好。
 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回憶自己幼年練琴時說,他自己以前亦有過這種類似的下意識,曾經有意識地思考過這件事,但是後來在練習中,他的行為「最終」變為自動和習慣的了。只有在「停止」意識的努力,使彈琴變為無意識的習慣(這是成功機制的一部分)時,才能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演奏家。
 有意識的努力會抑制或「阻礙」自發的創造機制。有些人在社交場合,因自我意識過強而感到侷促不安,就是因為他們過於急著地想做出正確的事,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個動作都是「考慮好」的,每一句話都是權衡了「後果」,三思之後才說出來。我們說這種人是「被抑制的人」,這句話一點也沒錯。但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種人不是被「抑制」,而是他「抑制」了自己的創造性機制。如果這些人能夠「放開」、不做作、不操心,對自己的舉止行為放開,他們就能有創造性、自發性地行動。
 朋友:我們不要成為意識下被抑制的人;惟有「做你自己」,體驗生活中的甜美歡愉,盡情地把握所有的成功機制,自然就能活得輕鬆而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