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第一堂課,威權VS.威信/劉枝蓮

  • 2004-10-23
 自從「管理有賴變革,變革有賴領導」的說法成為管理主流價值,不免讓人擔心在僵化官僚架構下,一旦Weber式的「職位權威」自組織抽離以後,此龐大官僚組織靠什麼來維繫和運作?另公務員在永業化契約關係中,個人可因其個別因素掛冠離去,組織任何人不能在其沒有違法失職下讓其去職,此種必須犧牲管理彈性,領導者應利用什麼樣籌碼來建構組織效能?再者,就即有傳統建制下,過份沈迷於
「積久致官,累日取貴」的排資論輩的任用制度,就現況呈現出的是,知識的技術未必來自經驗,年資不必然是效率保證,此時,領導者應具備哪些特質激勵所屬員工來提昇組織效能。
 你,必需擁有讓組織機器有效率運轉,同僚間彼此的融合的技能。
 領導(Leadership):是一種技能,是用來影響別人,至於如何影響他人,讓人願意奉獻心力與才能來成就組織的大局,應該是取決於領導人是否願意下功夫去修為,畢竟「誰領有領導頭銜,遊戲規則任你玩」的時代已過了,「結伴上山,更能輕鬆攻頂。」的伙伴關係蔚為時尚。
 當我們談到「領導」是透過別人完成工作時,首先,要知道「信任」就像是三秒膠,它能黏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試想?你能和你不信任的人相處融洽嗎?所以,領導第一堂課就是學會讓人信任,因為沒有基本的信任,組織就會瓦解,各吹各的調。本文強調此時領導者所販售信任有兩個關鍵要素,一、領導者要讓組織成員都相信在創造的是彼此共享的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極大化;二、領導者要能針對某項特別問題或工作,在「知道由誰去」(knowing who to go to)做比較恰當的前提下,所發展出彼此的信任關係。
 另外「工作」與「人際」的分際也是另一個課題;如果一個領導人就「工作」上拿不出表現,任由組織機器緩慢運轉,組織呈現的是效益不彰、員工作怪、背信忘義、不合作,一個比一個大的負面組織文化;或就「人際融合」方面,無法在錯綜複雜人際交流牽引下,讓同僚間彼此融合,此時,管理者充其量只是個保姆,根本談不上是領導人。是故,領導人如何利用威信找出領導統御的深度與廣度是基層公務員引頸期待的。
    
你,要讓別人心甘情願地照著你的決心行事的技能。
 社會學巨馬克斯.韋伯曾在【社會經濟組織理論】(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書中討論過「威權」與「威信」之間差異。
 權力(Power)(或威權):是一種能力,利用你的地位,罔顧他人的意願,強迫他人照著你的決心行事。而「威信」(authority):是一種技能,運用影響力,讓別人心甘情願地照著你的決心行事。〈張沛文譯,〈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2001—42-44〉換句話說:前者是「硬要」,如:服從我,因為我是你們法定的長官。後者是在你開口要求後,別人很樂意照你的意思行事。如:「只要張XX開口,我願意去做」。我們強調的是前者可能是「法定」的,可能是可「交換」的,而後者是必須具備某些特質,而這些特質必須是這些人物的威信所繫,例如:誠信、以身作則、說到做到、不吝嗇、無私等等,本文強調,特質雖然是早年形成,原生習慣,但它是可透過學習,自我要求而得。問題是,一般領導人不願學習,犯官大學問大的政治正確,在金字塔中獨享權力,任由辦公室陷入「二鏡觀人」的氛圍。
 經驗告訴我,公務員最希望從組織裡得到的東西,除升職調薪外,(它是具有條件論)其是否受到尊重和肯定,自己對組織的貢獻,從工作中得到成長等,都在排名之列。可惜的是,陷入老人行政的文官體系中,大多數領導者都嗤之以鼻。但若就痛苦指數而言,與主管相處不睦,理念不合列居榜上,這是領導人不得不省思的課題。英國前任首相柴契爾曾說:「當領導人和當淑女其實沒什麼兩樣。如果你老要提醒別人你是,就證明你根本就不是!」
 人生是由關係所組成的,無論是和神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還是和別人的關係…,真正好的領導人一定都要有維繫良好關係的技能,行使威權或許保有一時的風平浪靜,甚至還可以達成目標,但是日積月累以後呢?關係也就毀壞殆盡了。所以,領導人在行使威權的同時,是否應該自我反省為什麼非得以威權壓人?是威信破產?還是一開始就毫無威信可言。
國內學者彭文賢教授歸納出行政領導人具備的技能為:新點子(ideas)、看到人家看不到(insights)、行動(strategies)外,還要具備識人(7.38.55)、知人(IQ、AQ、EQ)、容人(積極的忍)、愛人(尊重)。當然,一個領導人最大的成就是贏得團隊的尊重和信任,畢竟「不是你要他們做什麼事,而是你與他們一起做什麼事」。
領用「領導人」的頭銜一定經過你的首肯
 「菁英」不是在權力雲端上漫步,而是落實現實的服務。
 權力=正式權威+實質影響力(power=for-mal authority of pective inflvence(H & Loss-wall<政治學>1950)或定義權力=正式權威+非正式權威,而非正式權威包含個人學、經歷、操守、人際關係,而「威信」亦扮演重要元素,畢竟威信與權力最大不同之處是:「威權」是可得到,也會失去,而「威信」是無法得到,也不會失去,聰明的領導人你會與部屬爭功諉過而放棄「威信」嗎?你會漫不經心處理公務讓組織職才不相稱,職能不相當而放棄「威信」嗎?你會說長道短於基層談八卦聊是非而放棄「威信」嗎?你會因自掃門前雪放棄保護員工責任而放棄「威信」嗎?你會在組織另築小圈圈建立心腹讓組織加速沉淪而放棄「威信」嗎?你會因以身作「賊」浮報費用而放棄「威信」嗎?………你能坐視組織成為腐敗無能的淵藪嗎?要知道,人生顯要不是個人有天大的能耐,而是眾人燒祡火燄高;勝負之外也意味領悟與覺醒。
 無論當時你被拔擢為主管靠的是排資論輩,專業能力、工作表現或人脈關係……。領用「領導人」的頭銜一定經過你的首肯,所以,你有義務在外部資源有限,內部人性特質扭曲的條件之下,不要讓組織的夢魘以不同醜陋面貌演出。「菁英」不是在權力雲端漫步,而是落實現實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