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夙昔--博學多才的胡適之/張亦農

  • 2004-11-07
 若列舉中國現代大思想家、大學者,胡適之先生必定在列;且是名列前茅的。因為他的思想深深影響這一代青年的思潮;並引為導師。便是已跨入另一個新世紀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討論他、研究他。若說他是近中國西化的第一功臣,當不為過。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谿人。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生。父親胡鐵花是位老秀子,為官府作幕僚,行走四方。胡適是父親的老來子,續絃所生。可惜三歲便遭父喪,由年僅二十三歲的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撫育。
 胡適對父親並沒有印象,只有先天的遺傳。所以在胡適的自述裡,他再三強調:一生影響他最大的人是他的母親。慈母兼嚴父。因為她知道自己的處境,唯有一心栽培孤兒,灌輸基本的為人處世道理。別看孩子小,許多觀念就這樣深植腦海;並影響一輩子。
 年輕時讀適之先生相關文章,深為其博學與成就所吸引。心想舉凡有大成就者,其思想,其見解必定超越常人。也就是常人五、六十歲時累積的學問、識見;他們二、三十歲時就已具備,所以當他們更上層樓即可成功。而常人待更進一步時已是日薄西山,走到人生盡頭。故常聽老人家感嘆說:如果人生能再來過,我一定會有一番成就,可惜時不我予了。胡適的成功,就是他聰明又好學,青少年時就相當成熟有見地,認清自己,擇定方向。
 胡適自小就體弱多病。因此之故,他懂得靜下心來努力上進,以彌補自己的弱點。加上他天資聰慧,過目成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被視為讀書的好材料。若以現代詞彙來講,那就是高智商的資優生;或是天才兒童。不然憑一個鄉下孩子,竟能出類拔萃,成為數億人口大國的學術領袖人物,那簡直是天方夜譚中的情節。
 安徽的績谿,是個相當窮困的鄉下地方,如何能有許多書籍供給孩子們閱讀呢?而胡適卻總能因緣際會的借到一些私人的藏書;尤其他那強烈的求知慾,對書幾乎是饑不擇食,什麼都看。有傳統的古文經書,有通俗的章回小說,以及民間流傳的各種雜書。可別看其範圍雜,由於他的聰慧,每一本書他都能從中得到好處。所以在胡適青少年時期,他已讀了很多書,累積了許多學問。這些,都應該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礎。至於說求學,因為他程度好,又聰明,所以不管在私塾、在學堂、在公學,他總是跳級升班。因此同學的年齡都比他長許多;尤其在上海中國公學(相當於今之大學),那時他年方十五、六歲,而同學中多是二、三十歲,甚至已有家室的人了。每天與這許多年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的思想等自然要比一同齡的孩子早熟。而且在此時他就已兼任教職,並從事一些類似學運的活動。
 一九一○年他參加滿清政府辦理的庚子賠款美國退還款的留美官費考試,進入了美國的康乃爾大學農科,想學以報國。三個學期後因深感志趣不合,乃改習文科。以他的中國文化與舊學基礎,再加上聰明好學,很快的便在校園裡冒出鋒頭;學業上兼習哲學、文學、社會科學三系,課餘則到處應邀演講,參加各種活動,使他在那個大學的小鎮及學校裡成為知名人物。
 由於深受盛名之累;且外務多必定影響課業。他驚覺到應安心求學,這才是他遠渡重洋的目的。逐在一九一五年於研究所修習時轉往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在哥大,他遇到了影響他學術思想最深的哲學家:實驗主義的倡導者約翰杜威。二人亦師亦友,且是青出於藍,終身奉行。他並將這套理論引進中國。如他的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等語。
 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待了兩年,於一九一七年五月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接著就返回中國,展開了他的輝煌事業。由北京大學教授到北京大學校長,再轉為我國駐美大使(於抗戰期間),最後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胡適屬博學型的通儒、哲學、文學、史學都是其研究的範圍;而且每有獨到的見解。他所使用的那套實驗哲學,可以說為傳統的國學研究引導出一條新路。不過套一句民間的俚語:「樣樣通,樣樣鬆」。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畢竟有限,如果分散開來,反而達不到更高的境界。胡適自然不能例外。所以他自己也調侃的說:不知道自己到底專精那一門。當然,凡事必有利弊。譬如:從一個面看一棟建物,與從各個面看一棟建物,所見必定不同。研究學問不也如此。胡適才智過人,他學貫中西,且能博能精,實是難得的結合。所以他那本中國上古哲學史完成後,人人稱讚。認為是空前的。可惜後續的中古等部份,等不及寫作已辭世。許多學者感嘆說後繼無人,此書恐成絕響矣。的確,一本大部頭的書,若無既精且博的學問融會貫通,實不易成書的。
 胡適領導一班知識份子,引進西方新思潮,促使中國現代化:諸如新文化運動之類。的確功勞不小。但是他真正的成就應是「白話文運動」。這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主張「我手寫我口」,將幾千年來文字的運用由文言轉為白話,並由政府透過學校教育大力推動。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文體;不然只有少數讀書人在「之、乎、也、者、已、焉、哉」裡轉,教育勢難普及。
 適之先生雖然名滿中外,合計榮譽學位在內共有三十四個博士銜,在中國人來講可謂空前的;可是他始終保持謙謙君子風範,領導學術,教誨學子;甚至在國家艱困之時,出使外交。充分表現書生報國情操。他一生為人處事有守有為。和顏悅色;卻又天真熱情。讓親近的人樂於相隨;尤其是知識學子崇拜的偶像,能激勵後學上進。
 胡適溫文儒雅,博學多才;復又口才辯給,外表俊逸瀟灑。故總是仕女們傾慕的對象。然而他卻能遵從母親意旨,依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與早就訂婚的村姑江冬秀女士結褵;且相隨相持,生兒育女到白頭。這在外人看來,可謂異數。更難得的是:他雖亦曾有令他心動的粉紅知己,但卻是發乎情,止乎禮,見好就收。這與他的好友徐志摩等時麾歸國留學生的男女關係相比,我們的胡先生可稱得上是完人了。
 有學者稱胡適是「當代第一人」,他應是受之無愧。他為人處世的修養,是內聖外王的儒家思想,溫柔敦厚,如和煦的微風,讓人感受舒暢與歡喜。胡先生晚年旅居美國時,有位年輕的留美學生唐德剛時相往返,亦師亦友,並為其作口述歷史。故其對胡先生應是相當瞭解。他對胡適的描寫是這樣的:「於當代這些名儒碩彥中,有胡先生的資質的,大都沒有胡先生用功;和胡先生同樣用功的人,則多半沒有他的天資;先天與後天都差可與胡氏相埒的,又沒有他底德性好、人緣好、氣味好……。」所以胡適就是胡適,沒有人可以比擬的。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必定有許多因素促成。胡適之成為中國近代了不起的人物,除了自身的學識與修養外,那可也是時勢造成的。那時中國對外的門戶初開,新鮮的西風徐徐的吹入。多少人好奇;也有多少人懷疑;尤其是知識份子,正不知如何適從。而此時正好胡適等這些留學生歸來,自然就被奉為導師。從此國內新與舊、中與西衝突不斷;但也就在衝突中進步了。使傳統的中國慢慢走向現代化;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是世界列強之一。
 但凡純學者,多是一生都栽進書堆裡,著書立說,作育英才。可是胡適卻花太多的時間投入各種改革運動,以及涉入政治,使得他的學術研究脫節;甚至停擺。於是成就也就止於此。不然以他的博學及才智,必定有更高的學術成就,以及更多的著作留給後人,這是非常遺憾的。
 民國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國內外華人學術菁英齊聚一堂。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胡先生依例設晚宴迎貴賓,於餐會結束時逐一握別,竟突然倒地,溘然長逝。一代大儒,一代文宗,就如此在歷史中翻過頁,豈不痛哉!
 不管如何,胡適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留名了;且是駕凌同時代那些政治人物的清高令名。但是他最為人敬佩的卻是人格與風範,堪為後世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