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破壞情誼的殺手!/吉淦

  • 2004-11-10
英國作家法蘭西斯.培根在《人生論》一書中談到「嫉妒」,他說:「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對於這句話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三國時代的魏文帝曹丕了。
 歷史上記載,曹丕繼承父親的遺志奪取了大漢朝江山,在「三國鼎立」的時代裡獨霸一方。曹丕並非不能接受良才,否則「魏國」也不可能有辦法和吳、蜀兩國分庭抗禮,而他自己也堪稱是文學武功皆盛的帝王,但是,他一生裡卻有一個令他最為畏懼與介意的人,就是他的親生兄弟———曹植。為了完全擺脫曹植對他的威脅,他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也是曹丕的同母弟弟,由從小即展現了非凡的文學才華,極受曹操寵愛,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世子,繼承自己的霸業。但是曹植的「個性」不拘小節,對於法令規矩常常不放在心上,動不動就惹惱曹操,幾次遭到懲處,他也毫不在意。曹操對曹植的喜愛,看在同樣想當世子的曹丕眼裡,內心當然不能平衡,屢屢將曹植視為眼中釘,恨不得拔之為後快。
 曹丕很明白,光是在曹操面前說曹植壞話,並不能真的就此改變曹操對曹植的看法,所以他決定多管齊下,一方面安排幾名大臣在曹操面前說自己好話,另一方面積極塑造曹植生活荒誕不羈的形象。百般計謀運作下,終於讓曹操打消立曹植為世子的念頭,而曹丕也在曹操因病過逝之後,順利繼承政權,自立為帝。
 終於坐上帝位的曹丕,為了杜絕後患,第一時間就要拿自己的弟弟開刀。他故意安了一個罪名,要人將曹植抓到大殿上來審問,曹丕聲色俱厲地指責曹植倚仗自己的才學,惡意蔑視禮法。曹丕狠狠地責備曹植一番,而後說:「父親在世時常誇讚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你是不是真的才思敏捷無人能比,我今天倒要親自試你一試。限你在七步內成詩一首,倘若你做不到,休怪我處你死罪!」遭受兄長惡意羞辱的曹植,挺直了腰桿,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曹丕出題:「你就以兄弟為題,但是絕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聽了題目,暗自思忖了一會,便邁開腳步邊走邊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只見豆梗在鍋下呼呼熱烈燃燒,而豆子在鍋裡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枝根藤上長出來的,為什麼這樣狠心地煮我而不輕饒?」曹植將詩吟完時,恰好走完七步。曹丕聽了弟弟所作的詩句,又豈會不懂詩中的隱喻,於是便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改將他貶為安鄉候。
 「七步成詩」的文采,證實了曹植的文才和智識確實比曹丕高出許多,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曹丕會對曹植的存在,始終如芒刺在背。曹植或許並沒有「奪權」的想法,卻得承受被兄長「嫉恨」的結果,面對曹丕的苦苦相逼,恍若欲除之而後快的態度,他只能託言詩詞哀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兩人出於同宗親生,原本應該相互扶持,共創天下,但如今卻落得如此兄弟相爭相逼的局面,曹植只能藉此提出自己最沉痛的控訴。曹丕並非完全不念親情,但是為保自己的王位穩當無虞,於是他一步一步疏遠曹植,「明褒暗貶」斷其後路,致使曹植難明其志「抑鬱而終」。
 利益衝突,即使是親兄弟也在所難免。然而,「嫉妒」是破壞情誼與人際關係的殺手,曹丕排擠親弟弟是為了消除自己心頭「嫉妒」的陰影,但換個角度來看,他不也錯失了一位才華洋溢的得力助手?本來,說不定靠著兄弟兩的智謀才幹,彼此相輔相成,終可以澈底發揚魏朝榮景,但結局卻被下屬司馬氏「所篡」,國祚極短,這恐怕是曹丕所料不到的吧!
 俄國作家果戈里說:「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其他人所沒有的某種東西;在任何人身上並不是每一條神經都比別人靈敏,而只有友誼的交往和相互的幫助,才會使所有人都能鮮明地、多方面地看清所有的對象。」果戈里強調了友誼互信的重要;但是,人們往往因為心靈上產生「嫉妒」的惡魔作祟,因而失去了朋友和友誼,終至人生路難免窒礙難行。
 朋友:「情誼」是需要灌溉與經營的,彼此互敬互諒,才能長長久久;這麼難得的關係,為什麼要讓「嫉妒」給輕易破壞了呢?更何況血親相連,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也更親上幾分,何不付出信任、彼此相助,讓家人也成為我們最忠實的朋友,一起在人生旅途上相伴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