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正校友的回首與祝福/林泉利(台北新店)

  • 2004-11-13
中正卅了,「而立」的慶生意義或比較台灣某些百校歷史學校有些遜色,但我這剛好畢業卅年的校友卻有不同感觸,正因自己不是「傑出」那型,所以更期盼能分享曾經有大半時間在中正成長、生活的點滴與心中感懷。
 年少輕狂的國中歲月
 印象中的回首,在中正的學習與自己努力毫無沾沾自喜部分,但循規蹈矩的事實卻是十足打包票,或許自己學業投入與資質都不如人,在當年沒有考試壓力環境中:在學校有限空間中玩桌球(兩張課桌合併就可以分組廝殺),在不太好的操場中,班級間比賽棒球(將球打到馬港的尋尋覓覓乃家常便飯),每天做不完校園勞動服務,特別是週六下午的挑水肥到對面山上傾倒,因為習慣了,所以也不見其臭與耿耿於懷。在啟端老師三年的嚴格要求下,不能講方言(馬祖話),隨時有同學檢舉,不能遲到、違規,男生的待遇永遠比女生差。即使「保送」,也只有三位有機會,得天獨厚的女同學曾經讓我們這一群自己不用功卻嫉妒的小男生「吃味」了好多年呀!
 當年的中正除了教室是新的外,老師是「老」也是事實,但教室內容卻各有千秋,例如王殿韜老師的數學可以不用圓規完成兩大圓,然後口味橫飛的一氣呵成解析透徹,每天晚上他與英語謝焜言老師的家庭訪問更是「不敢領教」,因為他們的「造訪」,害的我們只好規規矩矩在家裡待命、備詢;至於饒瑞奇老師的工藝教學讓我們對於木工留下深刻「基礎」,從書架到車,無一不是「作品」,而他的園藝教學,讓我們除了上課之外有了很多生活寄託,因為一片荒蕪的後山,竟然被我們這一群不愛唸書的國二同學種出各式各樣的青綠蔬菜,那種成就感,迄今仍然記憶猶新:::而啟端老師的作文要求、地理引導也是只嚴苛不輕鬆,三年的朝夕叮嚀或許有些「無奈」與「憤慨」,但年事稍長之後也能深體昔日中正老老師的苦心了:::。
再度光臨中正的角色變換
 民國七十二年有機會回到母校任教,也因為這個機緣註定要吃這一個「教育飯」,當然要感謝善茂校長給我推薦、磨練的機會,從一切生疏到駕輕就熟,也拜志勇校長、星寶主任等相繼提攜,九年的中正生活,與君勳(校友)、炳光、秋官、愛華、全英、星甫、撐天、傳貴(校友)、秀琴(校友)、乃至信通、花 (現在主任)等同甘共苦。曾經替中正寫下各種體育、藝文、升學優秀成績,如今聽到而立之年的中正學弟妹依然承先有成,回首與環顧,心中踏實了好多!
 住在簡陋的中正宿舍,吃在一切從簡的學校餐廳,守在只有一台打發假期的電視機前,幸好有「活動中心」可以羽球、桌球鍛鍊、聯誼感情。每晚的晚自習總是大家「義不容辭」,把他說成「革命情感」一點也不為過,相信現在馬祖的崇順、天賜、玉峰都常記得當年中正的「溫暖」,秀國督學、仁祥組長的「惠我良多」的服務精神更是可佩。另外松梗、玉蘭及已故的江Sir(善香)的熱絡,金木、春光、福利叔、已故的蓮仁嬸的敬業都是有口皆碑,在諸多前輩、同儕相互關照下,相信自己的收穫會是他年說夢痕之中很珍貴的「記錄」。
 在中正的九年唯一不能釋懷的「看海日子」多了一些煩憂,因為船期的不確定、海象的不穩定,當候鳥的苦衷與恐懼坐船的「心病」,導致自己「非走不可」的決心,如今空中飛的有了,海上跑的改善了,自己除了羨慕外,其它只能說中正的老師好福氣。
 結語
 再度回到中正是驚鴻一瞥,用「驚艷」來形容前年返鄉的感覺,因為美輪美奐校舍、宿舍已經非同凡響,人事已非感受讓自己不敢輕易「逗留」。但映入眼簾,深入腦海的「事實」卻不容抹滅,除了替現在中正的大家庭感到「幸福」外,也希望未來再卅年,甚至百年的中正,愈來愈進步,在這裡的師生只有積極、有只上進、只有讓人「肅然起敬」;因為國家,地區都需要來自中正所培育的人才,年輕中正校友陳君武已經成為教務主任了,陳傳貴校友也如願進入北市國中當校長::::前面的中正長輩已開了頭,往後的校友、同學也希望能相互激勵,中正的過去是破舊的硬體與認真的師生創下奇蹟,中正的現在是新穎的建築與務實的教與學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最後對陳元利校長及所有老師及同學們祝上順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