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歲月的痕跡一文中藉由她童年成長的過程,敘述母親教養的方式與對生活經驗的體認,相較於自己對下一代子女的開放教養方式,現代的孩子是幸運多了。然現代的父母總為孩子操心太多,為孩子擔負過多,相對的也減免了孩子的韌性與免疫力,禁不起環境的試鍊,是很讓人憂心的地方。
以前的家庭,大多存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認為只有把書讀好,才能找到好工作,生活才有保障。但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新資訊的衝擊,時下的父母觀念也逐漸改變,他們覺得生活過得自在、快樂、平安、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新舊兩代間因生長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接觸的資訊不同,價值的判斷也不同。現代父母與孩子間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對價值觀念判斷的太快。多數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而常依他們所期望的標準強制孩子要做這個,不准做那個,完全沒有情緒空間,也缺乏生活緩衝的觀念,以致於孩子認為父母的要求不合理,不瞭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親子間的衝突於焉產生。
遇到兒女的反抗,有的父母往往情緒失控,講一些「你給我滾出家去」之類的狠話,雖然他們講這些話的本身並沒有要把孩子趕出家的意思,但這些沒有意義的話卻擴大親子間的衝突,拉大了親子間的距離。因此,父母如何保有一個灰色地帶的心情,掌握情緒空間,是親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有人說,孩子在青春期最具叛逆性,其實人的一輩子,在成長中一直都在叛逆。人的成長是為了有一天能擺脫其他的助力,有成長潛力的人一輩子都在叛逆,沒有叛逆的人,便無所成長。同樣的,有思想的孩子是一輩子都在叛逆,不思不想的人才不會叛逆,不然就是活得很壓抑,很痛苦。好的孩子不敢叛逆別人,只好叛逆自己,所以北一女自殺的學生會說,社會的本質不適合她們。
叛逆的孩子是比較快樂的,叛逆的人不需要特別去適應社會,他到那裏都會很快樂。社會本質適不適合這個人,要由他自己決定。我們所應重視的是如何「忠於自己」的這個問題。像我的孩子考試不及格,他會在樓梯間叫喊,我今天只考幾分啦,我心裡想,我兒子好可愛,他很忠於自己,他不需要隱瞞,但如果是傳統的父母親可能就會覺得很丟臉,我卻無所謂,因為父母不會去計較分數的高低,所以孩子能很釋懷,也能坦然地「示弱」。很多孩子因為壓力大,甚至作弊回去交差,「你要成績,他就給你成績!」這種形式上的分數又有什麼意義?孩子是否能真正瞭解課本中的知識,才是根本。
父母和孩子之間養成「分享」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定要有一家人分享感覺的時間,彼此分享各自存在的想法。和家人分享,會知道父母的喜怒哀樂,會真真實實的活著,知道生命的過程是那麼不容易,會瞭解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力,不是每天只是讀書就好了,「分享」其實是教導他們了解生命的意義。
現代社會中常有父母擔心孩子交友不慎會被「帶壞」,但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你的孩子會把別人的孩子帶好吧!一般人總把自己的孩子想成意志力薄弱,很容易變壞,但父母應該信任自己的孩子不會變壞,如果你不去壓抑孩子,而改以一種關懷的態度,他也不會故意選擇一個壞朋友。
事實上,追根究底還是看「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甚麼樣的父母就教出甚麼樣的子女」。其實人一輩子都在叛逆,若不選擇壞朋友的方式背叛,也可能選擇其他方式背叛。
時下有不少青年有類似日本人的「五公尺小姐」「洋蔥先生」的趨勢。所謂「五公尺小姐」是指現代人只關心生活周遭五公尺範內的事物,而對家庭中大範圍有原則性發展的事情卻不去關心,更不必期望他們去關注國家、社會大事了,而所謂「洋蔥先生」就是年輕人追求時髦和品牌,用很消費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等到一層層剝掉,卻發現內容貧乏的如洋蔥般地沒有心。這種趨勢會使年輕人喪失基本生活技能,也缺少關懷社會問題的心,這些都需要為人父母多多費心教導。
對子女教育的理念:尊重而不放縱,自由而不放任,關愛而不溺愛,包容而不縱容,啟發而不填鴨。不要把你的願望加在兒女身上,不要等著讓他們來實現你的願望。愛孩子的方式是包容,接納與支持;愛孩子的技巧是諒解,疏導與改善;愛孩子要方法與技巧並重。
為人父母的藝術,以身作則是最佳也是唯一的教育方法,如果們經常用愛來薰陶他們,他們就會充滿愛心的。如果我們寬大為懷,他們就會是寬容的。如果我們常講讚美的話,他們就會讚美旁人。如果我們的生活表明我們對人生的永久不變的價值具有信心,他們就會脫出懷疑之境。所以不要只是站在那裡用手指來點著你要子女攀登的高峰,你開始往上爬,他們就會跟後面。
讓我們來細細思量吉布蘭文造中「孩子」所述: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成。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理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們以安居之所,
卻不可錮範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
甚至在你的夢中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力以與他們相像,
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
也不滯戀昨日。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毅力,當孩子沒有表現時,作父母的千萬不要嘲笑,也不要急著看到成果,應該多點耐心等,也許等不到,但也沒什麼關係,因為你願意一輩子等待,他也會一輩子追尋,孩子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成長,那就好了。完美本來就很難求,大人自己也不一定完美,怎能用理想中具體或不具體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要做到完美,那豈非太過苛求。
孩子小的時侯,父母的角色多著重在身體方面的照顧,但孩子稍大後,父母須在「身心」兩方面皆全力投注心力。
關心孩子、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是父母畢生努力的生活態度。
歲月的痕跡–談親子關係的演變/東引國小教師 王春華
- 20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