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所得,唯有行動!/吉淦

  • 2004-11-16
 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功不會因等待而來臨。」然而遺憾的是,許多人往往都認為,必須等待某種條件或適切的心境時,才願意採取行動。
 「沮喪」的人,相信要先等到有動力,才能外出活動;「焦慮」的人,認為必須先增強自信心,才能嘗試冒險;疏離的夫妻,要求除非對方先改變,否則就無法相處:::。其實,他們都忽略了,相改變想法和感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等待而是「行動」。
 王君經常怨嘆自己婚姻不幸福,於是他去求教一位婚姻諮詢專家,他說:「我和太太早就失去以前那種感覺了,你知道嗎?」專家問道:「真的已經沒有感覺?」王君接著說:「對呀!以前我們偶爾還會一起去看電影、散步、上館子吃飯,現在連一點動力都沒有。你說該怎麼辦?」專家於是建議他:「對她好一點。」「可是我已經說過,我就是沒有那種感覺了。」他沮喪地回應著。專家又再建議說:「更愛她一點。」王君忍不住提高聲調,大聲地應道:「天啊!有沒有搞錯,沒有了感覺,要如何愛?」於是,專家雙眼一轉誠懇地奉勸王君:「老兄,正因為如此,你才要更愛她一點。如果你只是坐著等,什麼都不做,那又能期望改變什麼呢?」
 「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成果。你不必是個婚姻專家也可以了解,只要對她好一點,更愛她一點,她就會變得比以前開朗、快樂,更有自信。當她整個人煥然一新之後,你說,你的感覺還會一樣嗎?你有感覺所以愛她?抑或是你愛她所以有感覺?其實,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行動和結果是密不可分的。
 一個害怕上學的孩子,愈常蹺課,就愈趕不上別人;愈受到指責,也就愈不可能再到學校去。一個害羞或自卑的人,愈避開社交場合,就愈沒有機會去學習社交技巧,也因而愈可能迴避社交;一個沮喪不振的人,愈不想動,便愈不可能有所作為,然後又因他的無所事事而愈加消沉。因此,穿上鞋子,你踏出第一步,不是要比坐著等待情況改變要好的多嗎?
 我想許多寫過書的作者,一定也有相同的體會,那就是別空耗時間等待靈感的出現。而是必須訂出計畫,然後埋頭苦幹,只有放手去的那一刻,思想才會隨著起飛。看過「新聞學」中就有這麼一段話:「老是等待著靈感的作家,絕不會成為傑出的作者,因為他們受到自己的心理所支配,以為除非自己心情好,否則的話,什麼也寫不出來。」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不就被情緒所左右了嗎?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寫過這麼一段詩詞:「我沉睡,夢到人生是種喜悅;我醒來,發現人生原來是樁義務;我行動,看那義務也成了喜悅。」從泰戈爾的詩詞裡,我們可理解感覺只是感覺,情緒畢竟也只是情緒,會出現也會消失,只有行動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也唯有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因為,沒有行動就沒有改變,沒有改變就沒有成長;沒有成長,人生就變得枯燥、乏味,沒有意義。唯有行動,我們的人生才會動起來。
 朋友:不管你現在還在等什麼,放手去做就對了。試試看,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