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念判斷」之惡/陳寶明(台北中和)

  • 2004-12-02
誤會的事,往往是在不瞭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或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不能「以己度人」,或「想當然耳」的推斷;與人和睦相處,要朝正面樂觀方向思考,「多灑香水、少吐苦水」可以減少生活中的盲點,「多欣賞、少挑剔」,「多感恩、少責備」,大家都在「對的」前提下「尋求共識」,這樣與人相處時「傷害」就會減到最低。
 我們生活在世上,經常都被「初念判斷」所誤導,可是沒有人敢說他從不會犯下初念判斷的錯誤;許多負責重要決策的人,他們藉由不斷地學習或從專業單位的判斷結論中獲得減少錯誤決策的發生機率,而一般人下初念的判斷時須特別小心,以免造成遺憾與不幸,更可以避免任意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加諸無辜他人的語言或肢體暴力。
不知讀者是否知道「史丹佛大學的由來」,這其實是當年哈佛的校長對人的初念判斷錯誤所產生的偉大產物。
 話說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他的丈夫則是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因為事前沒有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校長的秘書在片刻之間就初念斷定這兩位鄉下土包子根本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的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不禮貌的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鐘頭,秘書一直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他們一直在那裡等,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離開」。
 校長不耐煩的同意了。校長很有尊嚴而且心不甘、情不願的面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書,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園裡為他立一個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會像墓園一樣。」
 女士很快的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的看了一下條紋的棉布衣服及粗布的便宜西裝,然後吐了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一棟大樓要花多費多少錢?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七百五十萬元。」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只見這位女士轉向他丈夫說:「只要七百五十萬就可以建一座大學?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他的丈夫點頭同意。
 而哈佛的校長覺得很混淆和困惑;就這樣,史丹佛先生夫人(Mr.and Mrs.Leland Stanford)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來紀念他們的兒子;您想人初念判斷是否重要呢!
 另一個真實的故事也介紹如下:話說有一位高中生,他的父親為了鼓勵他努力課業,答應在他畢業典禮的時候,送他一輛新車作為畢業禮物,他也很努力向學,功課也有長足的進步,畢業典禮前,他的父親也不厭其煩地帶他跑了很多家車行。畢業典禮完了,一家人回到家中,他心中期望著他家門口會停著那輛他最喜歡的新車,沒想到,一回到家什麼象徵也沒有,只見他爸爸笑咪咪地從書房捧出一本燙金的聖經來,對他說:「兒子啊,老爸真高興你畢業了!」
 當時,一股幾乎是來自地獄裡的怒氣充塞了這個兒子,兒子沒有想到自己所敬愛的父親會是如此的無聊、又無恥的混帳東西,他二話不說,掉轉了頭就往外走,一走,就走了三十幾年。
 在他父親的喪禮上,這個兒子終於回來了,他看著那個「混帳老頭」下了葬,扶著傷心的母親回到家中,當他走進他昔日的房間裡,也看他兒時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在他的書桌上,躺著一本聖經,那本令他澈底失望的「畢業禮物」。這時他對「爸爸」的情緒是複雜的,但往日的怒火,畢竟已消殆許多;他坐下來,開始翻著他三十多年前拒絕的「禮物」,也看到聖經的內頁有著父親的筆跡;「給我心愛的兒子,湯米,願你如鷹展翅高飛,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他又翻過一頁,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張發黃了的支票,那票額,正是當初他看中的那一部車子的價錢,而那日期,正是他高中畢業的日期。
 湯米的驚訝,是難以用文字形容的;他的悔意,也是無法用任何行為來減輕的。只是當時那份年輕的初念判斷,使他失去了那一生最寶貴的父子親情,而最奇怪的是,漫長的三十年中,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初念判斷可能是錯誤的,失望的憤怒使他相信了一個致命的謊言,那個愛他十八年的父親,便在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可怕的惡魔衝擊他的心胸。」
 湯米不是唯一陷在這種初念判斷陷阱中的人,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會有多少次,是用了一個小小的「初念判斷失誤」,而鑄成了一生無法彌補的大錯呢?
 劉庸先生曾在他的文章「找回失去的半生」中也提到一則故事;「我發現我嫂嫂可能有外遇。」一位學生神秘兮兮地對我說:「我看見他一個人坐在附近的一間咖啡廳裡,好像在等人的樣子。」晚上我故意裝作沒事地問她:「妳今天下午都在忙什麼啊?」
 她居然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她去了一趟超級市場。笑死人了!
 「提著菜籃去咖啡廳,還買了一堆水果回來。」突然換了個表情:「真沒想到,以為她每天做牛做馬,忙丈夫、忙小孩,居然還有空去偷人。」
 「不要瞎猜。」我說:「說不定是妳看錯了。」
 隔了一個月,學生果然不好意思地對我說:「老師,我是看錯了。不是看錯人,是看錯了事。」我後來發現每個星期三,嫂嫂都會去那裡喝咖啡,我就躲在車裡,偷偷看。結果每次,她都只是一個人坐一陣子,就會轉去超市,買東西回家了。停了一下,又笑笑:「有一天,我問她,說好像看見她去喝咖啡,她居然面無表情地說,一星期忙死了,只有那幾十分鐘,她要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多風雅啊!」學生大笑了起來。
 李燕慧小姐曾寫過一篇「向清道夫道歉」的文章,也提醒世人不要用一般的「初念判斷」立即下結論,而自取其辱。
 話說她的一位年輕朋友,他是國立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的高材生,出生在一個家世平凡的家庭。他爸爸是大廈警衛,為了貼補家計,兼差幫大廈的住戶清理垃圾,數十年如一日,為顧念爸爸賺錢的辛勞,他一有空便到爸爸上班的大廈幫忙,上上下下每一個樓層,他挨家挨戶地收垃圾、倒垃圾。
 有一回,他穿著輕便的汗衫短褲,推著收集垃圾袋的手推車,和一對母子共乘電梯上樓,那位母親逮著機會,在電梯裡滔滔不絕地現場教育她的小男孩:「你要用功讀書,將來才不會像他一樣,長這麼大,除了幫人倒垃圾之外,什麼也不會,是個沒有出息的人,注定要貧窮落魄一輩子。」
 母親講話非常的尖刻大聲,完全無視於他的存在!
 他一直忍著,直到她要到達的樓層到了,才推著車子步出電梯。臨走時,回過頭去,也「勉勵」小男孩一番:「小弟弟,你一定要用功唸書,不要像我一樣;我國小、國中的時候,老是考第一名,高中不小心就考上建中,大學不小心就考上台大,考研究所不小心又考了第一名!千萬不要像我這樣沒出息哦。」
 那位母親後來得知他是警衛的兒子,利用課餘時間來幫忙他爸爸的,特地來向他道歉。我朋友正色地告訴他:「清道夫不是沒用、沒出息的人!他們或許在金錢物資方面貧窮,但絕對不落魄。妳不是應該跟我道歉,妳是應該跟所有的清道夫道歉!」
 「職業不分貴賤」,這句話是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課本上的教條,還是確實根植在每一個人的思考模式中呢?再想一想,如果每一個人都當教授、醫生、律師、經理、董事長等等高薪高社會地位的工作,那麼誰來清運垃圾、修建道路、種植蔬果?
 顯然可見,是社會中下階層的人口付出勞力血汗,才讓上階層的人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啊!上階層的人有什麼權力可以輕視下階層的人呢?又有什麼理由可以認定他們是人生競技場上的「失敗者」呢?
 另一則故事是在書上看到的:作者在紐約地鐵搭車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在車廂裡又哭又鬧,而看起來像爸爸的男人,卻坐在原處聞風不動,大家對這個現象非常反感,但都敢怒不敢言。
 作者挺身而出質問那個男人:「你沒看到你的孩子這麼吵鬧嗎?你應該管管他啊!」
 男人這才回過神來:「對不起!我這孩子的媽媽兩個鐘頭前在醫院過世了,我正在想以後怎麼辦?所以……真的對不起!」
 作者突然間好後悔自己的殘忍。
 似乎,我們總是很輕易的去責怪別人,也總認為別人為什麼不明就理,不能體諒我們呢?「設身處地」是很容易懂得道理,實踐起來卻不容易。
 由上面的幾個實例,可知一時初念判斷,會造就多麼大的傷害;在此,我將以前一位老長官的處世格言,提出與讀者共同分享:「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不要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不去說;自己的事,僅對朋友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將來的事,將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