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七堂課,海鷗型主管/劉枝蓮

  • 2004-12-11
後官僚典範視時間為持續不斷演變過程,因此能以更具彈性的策略來因應一切的變化。而此時領導人的目標並非僅限於加冠晉爵而已,而是思索著,如何透過組織運轉實踐公共利益,如何掙脫法規籓籬提高行政彈性,如何照顧員工,滿足其基本需求,提高行政效率:可惜的是,文官體系中企業型官僚不多,倒是「海鷗型主管」俯拾皆是,他們就像海鷗,只會三不五時前來搗亂一番,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是麻煩製造者。例如,本文所探討的需求與欲求不分,過份沈迷於既有建制與傳統,以及自私、不承擔責任、自己職責搞不清楚或任由員工搬弄是非,說長道短,都是海鷗型主管,弔詭的是,這樣劣質管理者,能存活於文官體系中。  
文官體系,在「依法行政」、「依令執行」、「依例辦事」的行政文化浸濡下,除容易呈現「目標錯置」負面特徵外,組織確實也出現成員的疏離感、溝通阻塞,本位主義以及對外因應性鈍化,漠視民眾需求等劣質現象。若從民間角度看政府,現代化管理告訴我們的是「人民至上」、「由下而上」倒金字塔模型,說來簡單,做來不易,因為權力愈高的人,容易有權力的傲慢;職位愈高的人,容易產生意見同質性,此所呈現的政策有可能是「近親繁殖」,此現象是低能而沒有創意。本文繼威權Vs威信後強調「領導」始於「服務」兩個關鍵要素,欲求Vs需求;典範Vs依法行政。
典範Vs依法行政
 根據巴利烈(Michael Barzelay)對美國公共行政的觀察歸納政府部門對績效的要求已不同於過去強調權威、職責、效率和控制的官僚體制概念,代之而起的是重視顧客取向、服務、品質、價值、彈性、創新、授權和賡續改革的要求(Barzelay 1992:8)此意涵蘊含「典範移轉」的態勢。
 典範(paradign)源自希臘文(paradig-ma)指的是模式、型態或範例,是一套心理樣式、模型或地圖,用以指引方向。(張沛文譯,《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2001:69)而就官僚體系法令、規章就是「典範」;不可置否,「典範」使用得當是有幫助,甚至可以保命。關鍵是,政府的法律規章本來是手段,來協助公務機關(或人員)便宜為民服務的措施;然依法行政要符合法令之形式要件結果,讓服務目的被替換,必需要符合形式要件,「手段」當「目的」而目的被替換形成「目標錯置」現象;又或幕僚組織如人事、會計、監察…本來是奧援主辦單位便於執行政策,是手段,結果目標錯置形成內部勢力的掣肘。更有甚者,有些監辦單位擴權,雞毛當令箭,更加速組織沉淪。馬克•吐溫曾說過,取法經驗時,要格外謹慎,以免成了「熱爐上的貓」(the cat who sits on a hot stove)。典範不是永久不變,更不真理,政府政策的底蘊是會隨浮沈起落時空交錯汰換,此時官僚領導者若仍罔顧時代變遷,守缺於「典範」與「經驗」的末稍神經,那「革新必先革心」的認知,將淪為風中飄盪的美麗口號。美國前環保署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魯克蕭對其成功經驗不諱言說:倘若隨時惦掛著一些枝微末節,恐怕什麼事也做不好。(Levin and Sanger,1994:162)如何跳脫「屋頂上的提琴手」(the fiddlers on roof tops),從大處著眼,小處收手的原則,能夠將瑣碎無謂的限制擺在一邊是領導者與幕僚單位省思方向。
欲求 Vs 需求
 欲求,是渴望或欲望,和身心要求無關;需求,是人類為了更美好的生活所追求的身心條件。本文強調領導人的職責是滿足部屬基本需求,為他們掃除工作上的障礙,激勵他的潛能,而不是滿足部屬的欲望,放任員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自抬官階,隨意差勤,任意加班……辦公室吵得要命,像是「無政府」狀態,這就是滿足他們的所欲,而非所需。
 就Maslow的人性需求層次理論分為生理、安全、社會、自尊、自我實現五等分需求依序排列;若就最低層生理需求,包括食物、居所等,以現今軍公務合理薪資與福利是可以滿足的;至於以上層次,不外乎,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適度的規範和標準,讓員工能感受一致性(con-sistency)和可預測性(predictobility);建立團隊良好人際關係;受人尊重、認同、肯定與回報以達到自我實現需求;換句話說,人生舞台上,有人擅長扮演主角,有人適合跑龍套,都能在優質的領導場域中成為最卓越的角色。
 所以,領導者不能放任員工不管,總是有個底線與規範是大家所遵守,即使是大家都不「想要」遵守,但卻需要遵守,就上所述Maslow認為,一致性和可預測性是滿足安全感和保障需求最重要條件。是故,他不贊成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一個領導人讓組織裡沒有紀律,任大家亂來的「海鷗」型主管實在不配當領導人啊!
 後語
 政府再造的對象並非唐吉軻德風車,而是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官體系,公務員在「依法行政」之外,亦該擁有「適法而為」技能;而此時領導者也要能體現個人的表現,僅是「點」的傑出,如何讓組織力量的延伸才能形成「面」的擴散;至於如何移除「目標錯置」負面特徵,宛如柔道相博,致勝之道在於巧勁而非蠻力。至於如何駛出官僚之海,航向創新之境,找出重要變遷支點,是領有「領導」頭銜者所要做到的,最後還是以菁英並非漫步權力雲端,而是落實現實服務為本篇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