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說:「只要聽進去,痛苦便化解了!」人類的經驗中,沒有比被了解更令人舒坦的了!被傾聽就是被重視,它滿足了我們自我表達及與他人溝通、連繫的需要,同時也是「滋養人心」的養料。傾聽是需要學習的,而有效的傾聽則需要用心,並懂得欣賞及肯定。
要成為一位好的傾聽者,必須懂得適時擱置自己的需求,讓說話者充分地將想表達的想法或情緒抒發出來,全神貫注在傾聽這件事上,並表示好奇及關心,尤其注意要避免「先入為主」的預設。
先入為主的預設,常使我們以自己的「主觀認知」來揣測說話者的意思,使我們無法真正聽進對方所說的話,甚至也可能急於將自己的同樣經驗告訴對方,甚至興致高昂地談起了自己的感受、建議或批評。這種無法暫時擱置自我需求的結果,常常「破壞」傾聽的意義。
人的言論就像刺滿繡花的簾幕,只有展開的時候,才能看出刺繡的美妙花樣,當它捲起來的時候,是看不出全貌的。「傾聽」的道理也是一樣,我們必須先讓對方把話說完,才能明白他們想表達的內容,然後再表示你的意見,不要對方一停頓下來,就急著插嘴。
打斷別人敘述,就是聽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通病。說實在的,很多人都常犯這種毛病,如果你也有插嘴的習慣,讓我們一起學習專心沉默,抑制一下想把焦點擺在自己身上的衝動。別忘了「聽者生智慧,言多必懊悔」。停下來,先仔細想想,你說的話「會助長」還是「會破壞」了這次談話,然後再說不遲!
好的傾聽常常是「沉默」的,但並不是被動的,否則「對話」即成了單方面的獨白。有一對夫妻婚姻發生了問題,丈夫找牧師幫忙,試圖挽救快要決裂的婚姻。牧師建議他:「你學習去聆聽你妻子說的每一句話。」一個月後他回覆牧師,他已學會聆聽他太太說的每一句話了。牧師說:「好,現在你回去試著聽你太太沒有說出來的每個字。」從這則簡短故事中,牧師所說的寓意,我們能理解多少?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以「同理心」進入對方的經驗世界中,也就是對他人的感受採取開放的態度,欣賞他的「觀點」,肯定他的「情緒」,同時要提出問題。光是聽到還不夠,了解是因為詢問,好的傾聽不是被動的接收,而要主動、開放、詢問,以「無我」的態度去配合對方的步調。往往一旦對方說出自己心中所想,有人聽了、有人注意了,心情就會覺得「豁然開朗」,彷彿身上某個痛處或癢處,一下子都好了。
朋友,學著聆聽對方想傳達些什麼。記住,你不能從聽你自己講話學到什麼。
「傾聽」不是單方面的獨白!/吉淦
- 20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