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對人對物的心理現象是屬於「反應」作用,所以我們除對物的刺激有觸慾和感情作用外,對人的刺激或施與,其反應作用當然更敏感也更強烈。因為物的本身缺乏感情,所以我們對它只有單方面的愛惜,而無雙方面的心理交流;至於對人則大不相同。由於人的本身有感情表現,彼此接觸之後不只單方面反應,而是雙方面的心理交流,因而其所以表現於行為的便是彼此的「報答」活動了。
報答行為在原則上原是「等量」的反應,即所謂「你來半斤,我去八兩」的「禮尚往來」的意思。但事實上人情的交往和物質的交換絕不能同日而語;而每個人的性格和感受也彼此不同;所以報答行為不容易等量,而且經常是有過無不及。此如曹唐詩有「報答空思一劍存」之句,感恩知已常願以生命為報答的。史記所謂「女為悅已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也是同樣情形。這是人類感情作用最強烈的表現,也是人類最值得讚頌、寶貴的東西。
就我們對物積蓄的意義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應用物的生活價值,如果無用之物,我們絕不會去愛惜牠。既然如此,所以我們就選擇最有生活價值,即最寶貴、最值錢的東西,對之發生最高的興趣,甚至最濃的感情。這就是人類喜歡積蓄金銀財寶的心理根據了。但金銀財寶畢竟是死東西,既無心理交流作用,而生活價值也會不時變化,所以我們除「財產」之外也更需要「人情」。有一句老話:「積穀防飢,養子防老。」我們為什麼把愛惜財寶的心情移去愛護我們的兒子呢?敞開純天性的父子之愛外,原來我們希望他能在我們老而無能的時候能夠對我們有「報答」的行為,使我們不至被視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就報答一事說,積愛在兒子身上可得「報孝」;施惠於戚友身上也可得「報恩」;積善於社會上面不是也同樣得到「報德」的後果嗎?一個人的兒女不會很多,戚友當然多於兒女,而社會關係就比戚友更有力了;那麼,我們對物積蓄都曉得選擇生活價值最高的東西,為什麼人情的積蓄不選擇生活關係最有力的方面呢?
二、
常見身上有銀行支票簿的朋友,要用錢而支票支不出,原因是銀行裡的存款已用完了。有存款的支票就等於現款,沒有存款支票就等於廢紙,所以用支票的人時時要把現款存入銀行,開支票時也要計算存款的數目,並不是隨意要用多少就開多少。這件事所表現的是所有的財富都不是用不盡的東西,而是時時要存積的。誰也都希望用錢能像用水一樣的痛快。--有位朋友因香港有制水,他說最好能像蘇東坡所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那才夠痛快。其時江上清風不常有,山間明月也不常見,有時要用也用不到。因此我們覺得,要有一件東西具有財富一樣的效用,而用之又不竭的話,好像只有隨時向戚友向社會去積德了。這比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更常存的東西。
本來為善不應望報,積德不能視同積財。但因我們人類普遍的有「報德」的行為,只要你有德惠於人,人就會報答你,所以無形中積德便等於積財,且是比積財更好。因為「慢藏誨盜」,有財的平時還須費心好自保存,而積德的人自己毋須費心,受惠的人自能替你記在心頭時圖報答的,而且不只如此,財富之所以有時匱乏,其原因有二:一是財富有人爭取,爭取的人加多,財富自然減少;二是財富本身最無情,你有多少就是多少,你只有九十九,就不可能有一百之用。至於積德就不然,世人只曉爭財,從來就沒有人爭取積德之事,而德惠也不因爭德的人多了而減少。同時積德之舉必是有情,有人情便有通財之誼,「人在人情在」和「見面生情」的事實,常使人間有「緩急相周」的作用,絕不至像銀行兌付支票一樣的「認票不認人」絲毫沒有通融的餘地。
所以就財富的生活效用來看積德,積德由於無人爭也永不被盜,還多了一個世上最寶貴的人情,使積德在生活上變為一種超級而且終身用之不竭的財富。世上窮人那樣多,可知財富是不易得的東西;但無論怎樣庸懦的人,如肯積德都可成為有的人,足證積德是最容易的事。為什麼世人偏避易而趨難,棄德而就富呢?這不單是求富最現實,求德不太現實,而生活問題都是現實的,所以世人要富不要德;其實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人類今日道德生活的需求還未駕乎現實生活之上。如果他的道德生活提高了,那麼積德便等於今日的積財了。
三、
人們都知道「財為養命之物」,卻不知道「德」為養性之物。我們為「性命」是包括精神和肉體兩方面的生活。人們都以為生命需要物質的供養,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條件。實際上生命所需要物質的有限,而其所需要非物質的卻是無限。比如說衣食所需的是物質,而每日的需要睡眠和不時的需要色性就不是物質了。這就肉體生活說,已經有某些非物資的;至於精神生活,那就更多屬於非物質的了。誰既不能說精神生活不需要,最少也要承諾精神與物質並重的生活,那麼「養性」之物便與「養身」之物並重了。
過去把「娛樂」的東西都被認為「怡情養性」之事。其實「怡情」和「養性」是兩回事,而怡養之物也不只一類。比如說在家裡「抱兒弄孫」足以怡情,卻不足以言養性;「聲色犬馬」亦可怡情,反而足以害性;所以如果把二事混為一談,就只有怡情而不知養性是何事了。怡情之事可以說不分智愚賢不肖都曉得的,惟有養性之事只讓智者甚至只有賢者才曉得。這就是所謂「德」--人之所以稱為「賢」,就因為他是有德的。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誰能夠不但求怡情而知「修德」的,才算是高人一等的賢者,否則便都是只知聲色犬馬的俗子,至多也不過遊山玩水的雅士而已。俗子和雅士並沒有多大分別,因為他們都是以娛樂怡情為目的;並不以修德養性為目的。
為什麼我們這樣強調養性呢?因為養性需要「修身」、需要「克己」、需要為著「利他」而「進德修業」,不像怡情之事但求歡愉而幾近縱慾。因此所有怡情之事於人無利,所有養性後果必然於人有益。於是怎樣抑制肉體之慾,怎樣克服情愛之念,怎樣使自己依所理想的做人,怎樣使自己的所為成為眾人所喜悅,這些便是養性的苦工夫,也就是易經所謂「君子進德修業」的好題目了。(待續)
積財不如積德/乃欣
- 200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