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財不如積德/乃欣

  • 2004-12-24
 (續昨)而且,凡是怡情之事大都屬於肉體方面,也脫不了物質的享受。惟有養性之事純粹屬於精神方面,同時不需要物質的條件。怡情之事是消費的,除當時的娛樂之外不再有後果,有之必是惡果;而養性之事是生產的,除當時的快意之外還有後果,而且必是善果。
 四、
 積德必有善果這是毫無疑義的事實。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平日不修德,則必因心身之慾而有缺德之事,其後果又將怎樣呢?我們既然承認養生之事包括「養身」和「養性」兩方面,同時承認養性需要「修德」;那麼,缺德的事實不特未曾修德而已,且必因滿足心身之慾難免有不德、害性之事。於是養生之能,縱窮聲色之娛,盡得衣食之美,所得者只是口體之奉,養生之道只得其半,「身」之養已足,而「性」之養則付闕如。難道就是人生了嗎?這樣子也就可得平安無事的過一生嗎?
 我們所謂養生,除衣食起居之外就是怡情養性。這裡也可以看出養生之道有淺深和先後—衣食是最先的也是最淺的生活問題,起居則進一步,怡情更深一層,而養性則是最完美,同時也是最成功的人生進程。這裡也可以分作兩方面看,衣食是物質享受,起居包括行為;怡情是精神享受,養性便是品格修養。四者除養性之外,都可隨心所欲而造成缺德的事件。人間世之所以動亂不靜,仇怨相連,主要的原因就是個人養性工夫不夠,社會缺德事件太多所致。就個人說,凡是招致殺身之禍的,大都起於缺德事件;就社會說,凡是肇造亂世之根的,凡是招致殺身之禍的,大都起於缺德事件;就社會說,凡是肇造亂世之根的,必因缺德之人太多。
 我們知道,人生為著衣食已夠競賽之勞了;加以行為上的衝突,彼此勾心鬥角更甚;進於怡情之事,所求更高,所費更奢,而其惹禍之烈,何止僅殺身之禍!所以為著保身,必須消除缺德之事。可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世有名言,如果不修德,便無法不缺德;要想衣食、行為、怡情等事不越出情理範圍,不招殺身之禍,非向養性上苦下修德工夫不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