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胞弟吉品電告:「吉勇堂弟策劃在台家族,預定八月中旬返馬,回津沙祖厝故居團聚祭祖活動,返鄉人數、確切日期,與長輩們研議決定後再連繫:::。」一通短訊,激起筆者心中漣漪不斷,久久難以平息。
七月二十九日在中壢市外甥家欣的結婚喜宴上,吉勇再度面告此事,他粗估人數在五十人,已分別通知各房長子負責召集,日期敲定在八月十三、十四的週休二日。
邱姓為津沙聚落四大姓氏之一,祖籍對岸福建連江縣曉澳鎮,七十六年間,邱氏宗親曾集資託人寄回祖居曉澳整修宗祠。小三通後,曾有長輩赴對岸探親,返鄉後告知宗祠整建壯觀宏偉,且將捐資整建者芳名,刻石碑坎在正面牆上以示感謝之意。
家族遷居馬祖南竿島金沙漁村後,在第二代曾祖下則分支多脈,我們這一族則是其中一股支脈。
源自曾祖父年代,興建大型祖厝共居多房,在我懂事後,曉得同堂父字輩的順序為邱增官、邱依期、邱水官、邱和如、邱和水及邱和順共六房,逾今四房長輩均歿,僅碩存邱依期伯父(現年九十六歲)、邱和水叔叔(現年八十三歲)二房長者,而筆者則為第三房子嗣。
目前家族四代同堂,延續子孫近一百六十口之眾(含出嫁堂姐妹子孫在內),成員散居在台北、板橋、中和、新店、桃園中壢、八德、平鎮等市鎮,至今僅筆者與胞弟吉品兩戶住馬,子孫亦在台落籍就讀或謀生。
津沙聚落在雲台山腳下,村莊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臨海,是個冬暖夏涼的好居地。六十年代期間,曾是南竿本島最大的漁村聚落,住民高達一百五十餘戶,總人口近八百之眾。居民住宅,分別建置在東邊山、澳中、西邊山三處區域;在接近鐵板方向的坡地上約三十戶人家,當地人稱之地名為「東邊山」;村莊中間盆地住民近九十戶,稱謂「澳中」;而鄰近馬港的山坡地上則居住約三十餘戶,在地人稱「西邊山」。我們這支脈邱氏家族祖厝,就坐落在西邊山海崖邊坡上,是幢閩東建築「大四連三」的房舍。到家族祖厝,自澳中海堤口安檢哨所旁,沿一條石板階梯小徑而上,在近百餘石階小徑的兩旁都有住家。筆者猶記得由下而上分別為清敬叔公祖厝、佃佃叔、伙銀兄、春官叔、德春兄、翼德老弟祖厝;在此處向左行約十公尺則抵家族的祖厝。再從原小徑往上則為澄秋叔祖厝、筆者故居、柏梅兄古屋、柏良、柏吉叔祖厝、城妹叔古厝等,順著石板小徑兩旁的住家,在同坡地同區域裡,尚有李姓、林姓等住戶。小徑再延伸百餘公尺即抵達重砲陣地的操場,由此開始銜接往馬港方向的休閒景觀步道。
家鄉津沙在七十年代後幾乎淪為廢墟。原為居民密集、人聲鼎沸的漁村榮景,自六十年代起,地區魚場資源枯竭,尤以馬祖漁民賴以為生的蝦皮、黃魚捕獲量銳減,致漁撈行業血本無歸,難以為生,為求子孫溫飽,開始了馬祖住民大徙遷台灣的風潮。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近十年期間,津沙鄉親(在地人口九成以上以捕魚為業),也隨著這股人潮,湧入台灣北部各工廠謀生,鄉親散居在北部各大鄉鎮;在同時期也亦有近十戶人家,遷居馬港商店街改行經商,賺取小利以維家計,有仁燦學長、芝明學長、德春兄、善明兄、依寶鄉弟、平官兄:::等,而筆者與胞弟吉品亦應工作就近之便,移居牛角、中隴至今。此時,留居在地居民則不足二十戶,人口未逾四十人。
由於聚落內人口大量流失,留下老舊閩東建築,在無人居住、維護下,半數古厝長年日曬雨淋,內部木材建構開始腐朽傾斜,屋頂坍塌;巷道內、小徑上,隨處可見的是斷簷殘壁,僅留下石砌牆面的古厝,危屋內外雜草叢生、髒亂無比;而東、西兩邊山小徑,更由於人煙罕至,早被蔓延野草所覆蓋,難窺舊址,呈現眼前是一片荒涼如無人之地。
進入村莊「澳中」古厝巷道內,因聚落內人煙稀少,更顯得陰森冷寂氣氛,讓人感覺彷彿進入一座孤城。那幅殘破家園的景像深植筆者腦海裡,當時瞥見家鄉那種猶如破落戶的場景,著實令人鼻酸:::::。
馬祖地區聚落保存古厝整修再利用意識的崛起,溯自十年前由議員曹以雄所倡導,這位全身充滿藝文氣息的牛角子弟,不僅在議事殿堂上向主政當局大聲疾呼:「長住馬祖、保存聚落」,堅決主張閩東古厝建築整修再利用理念;更不放棄牛角任何聚會場所,向在地鄉親剖析古厝再利用的遠景,藉以爭取居民認同與支持。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只怕有心人,推此項具宏觀遠見的紮根工作,非一己之力所能成事,得仰賴政府資源經費挹注,並結合在地住民的認同、合作力量,方能水到渠成,以竟全功。千頭萬緒的繁瑣社區工作,經這位熱愛故鄉、執著理念的倡始者,多方奔走交涉,無視部份鄉親冷言冷語奚落,他克服了種種障礙、困難,終於獲得主政者及在地人的認同與支持,而揭開了地區聚落保存古厝整修再利用的序幕。
那段時光裡,在牛角巷道、古厝間,人們可經常看見他那瘦弱的身影,偕同村長、義工,捲起長衫換上T恤,從最髒亂的古厝角落開始整理:::。時光快速的消逝,三年後就呈現出豐碩的成效。「牛角聚落、風華再現」,由當初的夢幻而成真,也讓在地人醒悟,原來自家的古厝原貌是如此充滿幽古之美;典雅古味的閩東建築,同時也招徠無數觀光客,蒞臨牛角,一探聚落人文史蹟,離開後留下許多讚揚、驚嘆的回響。中央部會蒞馬祖巡視官員也親自目睹閩東聚落原貌、古厝整修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在激賞之餘,自然也賡續大力支持該項工程推動,經費也源源撥馬。
牛角聚落聲名大噪後,接著北竿芹壁也跟進,芹壁聚落古厝維護整建分三期工程進行,共耗資逾五千萬元政府經費。聚落社區發展意識此時在馬祖當地住民心中覺醒,一股古厝整建風潮彌漫著馬祖各角落。
九十年起,南竿陸續有鐵板、津沙、馬港、介壽、福澳、珠螺,北竿有塘岐、后澳、 里、橋仔,莒光有大坪、青帆等村莊相繼成立聚落社區營造發展協會,凝聚社區住民力量,共同來打造當地社區優質的生活。
馬祖地區各地聚落能展現今天成果,呈現在鄉親、遊客眼前,曹以雄議員的遠見與抱負、熱愛鄉土的執著推動者居功厥偉,無異他做了件大功德啊。
津沙聚落能重現原貌,恢復生機、迎接遊客到來,「津沙社區發展協會」李開炳理事長的團隊夥伴與在地住民鄉親,功不可沒。這位終身奉獻教育耕耘者,在九十一年八月,自敬恆國中小校長任內提前申退,原規劃了悠閒生活步調返鄉定居,當他返回故居,眼見村莊內巷燈、步道、水溝基本民生設施不足;且聚落內髒亂,許多古厝屋頂塌陷,僅剩石頭牆面,在感到嘆家鄉斷簷殘壁沒落衰敗景像之餘,深感津沙住民已淪為弱勢的一群;從此他放棄逍遙的退休生涯,義無反顧地投入繁瑣的社區工作.
九十一年底,與在地鄉親陳志華(現任南竿鄉代副主席)、徐文明(現任消防局長)、林世華(現任縣府人事室主任)、陳可發(任職監理所)、陳仁灼學長、徐明鏡及前、後任村長等,研商津沙聚落今後發展願景,於年底即迅速成立「津沙社區發展協會」,由社區住民共推「德高望重」的李開炳校長,擔任理事長之職。自此聚落住民由共識、團結,產生出無比的決心與毅力,展開了聚落再生的工作…。
李理事長以六旬之年,不辭勞苦親自參與帶動社區整建雜務,同時他肩負津沙文史典故、鄉賢籌劃重建工作,從早忙到晚,由片斷的資料開始覓年長鄉親訪談,點點滴滴的片斷累積、彙整撰稿終於不負眾望,讓津沙聚落重新擁有了珍貴人文、史蹟等完整資料,讓它一一呈現在鄉親、遊客面前。「津沙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陸續注入了多次的大型社區活動,散居各地的鄉親聞訊,紛紛返回家鄉參與,同時也招徠無數外地前來共襄盛舉。
津沙—我的故鄉,從此猶如一隻浴火重生的火鳳凰,它展翅迎向燦爛的未來。在此值得敘述一提的是,李開炳校長為津沙爭取權益的點滴歷程,記得筆者每次與他出席「縣政顧問年會」上,輪他建言時,莫不為津沙聚落的權益請命,圍繞著「社區發展」的議題打轉;向來性情溫儒的他,竟然罕見以慷慨激昂、面紅耳赤的犀利言詞,陳述津沙種種落後的景像,以彰顯津沙這群弱勢團體,因而往往引起在座顧問們的側目與關懷,當然也讓縣長、主管部門官員動容而認同,獲得許多民生基礎建設的經費陸續挹注津沙,再結合住民們努力的汗水,一個再生充滿無限生機的聚落,終於展現在眾人眼前。在此,筆者忍不住地大聲說:「李表哥,感謝津沙有您!」(待續)
邱氏家族歡聚在津沙故居/邱吉淦
- 200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