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的山水 —追念父親生平事略/陳世瑾

  • 2005-09-12
 我的父親陳則浩先生一九二七年生於馬祖北竿鄉芹壁村。為陳家之長子,上有四姊,下有二弟一妹。艱困的童年,記憶猶新,簞瓢陋巷一直是不忍割捨的情緣。
 父之文字啟蒙教育,據同輩鄉人憶述;少時在今芹壁境假天后宮廟為學堂,讀了四年私墊,且天資聰穎,思考敏捷,記憶尤佳,又肯下功夫,因此在私塾階段奠下深厚國學基礎,後因生計困頓而無以為繼。
 父親十七歲喪父,風木啣悲之餘,一肩挑起生活家計。由於生長的海島環境「滄海桑田」之至,在食指浩繁,家計維艱下,無形中養成刻苦耐勞的精神。
 十七歲喪父後,家已無可炊之糧,當時祖母養了三年一頭豬,不到七十公斤,囑其驅往大陸福州,看可否賣個價錢,不旋日,竟換回兩百斤的蕃薯籤,暫為一家餬口、充飢。此舉,竟博得閭里們的讚賞,其全憑自己設法克服解決的意志與智慧,更為後輩子女者內心深深感動。
 父親事母至孝,一九六○年祖母逝世,祖母臥病期間,唯父親陪伴病榻旁隨侍照顧,按摩奉藥不舍畫夜,鄰里見之無不為之動容。
 由於父親具教育基礎,從村幹事、村長,以至任公職於鄉公所數年。當年公職薪水有限,無以餬口,又政府補助一艘馬達船,父親即辭公職邀數名鄉人從事捕魚工作,圖以改善家計。
 討海捕魚數年後,輔導會在馬祖成立,父親又被聘請入輔導會工作,專事蝦米檢驗產銷。數年後由於馬祖近海魚源漸枯,漁獲每下愈況,輔導會裁撤,父親即轉務農迄今。
 在輔導會工作期間,同辦公室員工閒聊談及戒菸事,其間個個意志堅定,說是容易,結果僅父親一人戒了菸,並傳為佳話。同時期亦結識上司同事「清波先生」,清波先生孑然一生,國共抗爭隨政府來台,見父親「勤、勞、樸、實」精神,深竊父親「溫、良、恭、儉、讓」之底蘊,與父親結為摯友。
 由於馬祖漁業榮景不再,又七、八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鄉人接踵遷台謀生。此時,清波先生亦建議父親遷台發展,並提供房舍及各項資助,唯父親「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熱愛鄉土,不捨家園,婉謝了清波先生的美意。
 父親從早年的村幹事、村長,並任職於鄉公所;也擔任過二至八屆的縣政諮詢代表、鄉調解委員、農會理監事及縣政顧問:::等職。其間,於唯謹唯慎的嚴肅情緒中,不事趨奉,忠藎守誠。此外,父親對地方農漁經建、聚落保存與整修都積極參與。又諸如民國八十八年「神農獎」、民國五十九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親炙從箱櫃翻出累累泛黃的諸事蹟、懿行、手札,數十年來,父親從不曾向外人道。風雨悵淒其,歲月驚消逝,閱後讓後輩子女感動而顫抖。在時空交集中,回憶過往,既表現雲淡風輕的生命態度,也有委身於大時代顛沛流離中的謙懷。
 晚年父親躬耕於芹山、壁山間,常看到父親清淨無染,清恬淡泊的身影,父親說「做好玩」的,但瘦骨嶙峋的身材,一擔擔、一桶桶,一鋤一犁,都有過人的耐力與毅力。穿梭歲月之旅,父親確是一個「做一件事,像一件事」的人,每天,父親都比太陽早一步上山,喜在山間林下,以自然為家,與草木共榮,頗有「五柳先生」陶潛之風,其志行又似承自唐初期中國禪師的風範,似一位頭陀行的禪師。
 在歷史遞嬗過程中社會變遷過鉅,許多人在名韁利銷中無休止輪迴,在慾望苦海中沈浮,看不清自己風霜的面貌和滄桑的心靈。職是,父親隱逸田園,寄情山水以詩酒為樂,不染商賈錙銖必較的市儈習氣;不擅官場權欲奔競而媚俗卑態。就像壁山腰的菊花,在秋風中,泰然開放,金華耀眼。
 每次來台北,父親都要我陪他去書店;每晚,床頭微微一盞燈、一本書,在夜闌人靜,浸淫在浩瀚書冊巨帙中,以啟迪智慧而累積知識,領悟生命的真諦,重調心靈與自然的翕合園融。人類的生命情境,不在於功名利祿、柴米油鹽,而在於精神生命之凌天越極;同時其實際生活,亦必是回歸於真璞,還我於寧靜。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父親由「憂患劬勞」到「獨超窮徑」,歸於「澹泊寧靜」,這是最美的人間山水。
 撫今追昔,父親來自平凡;走過窮困顛簸,經過軍事戒嚴,看過世局變遷,嚐過世態炎涼;歷盡了人間諸般苦境,父每以謹慎、自持,動心忍性,創造了一個勤儉樸實的人生典範,標示了這個社會自萌發而壯闊的記憶長牆。
 父頗有反骨(硬頸)之風,但絕不離經叛道,說理通達,言所當言。刻苦自勵,不慕榮利、不求聞達,不逐時潮,是其一生寫照。在精神生命與世俗生活的斑斑蝕痕中,驚嘆其胸中丘壑如何俯仰天地,幻化乾坤的壯麗。時也?運也?命也?非也。乃「哲人」也!
 壁山蒼蒼,
 海水泱泱;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如今,父親已經離此娑婆而往生淨界;馬祖少了一名老人,西方多了一位菩薩。祈父親蓮位高昇,乘願再來。
 後記:慈父向背,慟不能文,今屆二七,下筆之際,落淚再三,強抑傷痛以成文,願父親在天之靈原諒孩兒未盡反哺之恩於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