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讀馬祖日報,得知東引鄉親捕獲體型巨大的「藏鱗桂」,我深深地為他們感到高興,同時也持新聞報紙向台灣的朋友大大的炫耀一番。
「藏鱗桂」應寫成「囥鱗鱖ㄍㄨㄟ」才是。「囥」的字形結構是用「□」(ㄨㄟ)表示收藏的形符,以「亢」作表音的聲符。這是在唐宋之間出現的方言字,它首見於宋代編的《集韻》中,在此之前的重要字書都不曾收載。
《集韻》載囥的音義是:「口浪切,音亢,音亢、藏也。」由反切來看,它是次清去聲字,古代次清去聲字在閩東方言中要讀陰去聲,其調值高低如同國語的第三聲。因此,在表達「收藏」的概念時,此字音讀如同方言說睡覺的「睏」。(國語無此音)。閩東方言中,兩個字組合成辭彙後,讀音會因彼此影響而變調,此地讀ㄎㄛㄥㄌ一ㄣㄍㄨ一完全是音變所造成的結果。(類似現象在國語中也不乏例證,如:蔣ㄐ一ㄤ總ㄗㄨㄥ統ㄊㄨㄥ;總ㄗㄨㄥ統ㄊㄨㄥ府ㄈㄨ,這兩個語詞若照個別單字來唸,必然是怪腔怪調。)
「桂魚」應寫成「鱖魚」。雖然文獻上有把鱖魚寫成「石桂魚」或「桂魚」的,這代表在使用者的方言中,鱖、桂是同音的,可是,在我們的方言裡桂要唸ㄍ一ㄝ「變調後讀ㄍ一ㄝ,家鄉有幾位以「桂」取名的小姐,把她的名字順讀幾次就足以證明了。另有幾個以圭作聲符的漢字,如:奎ㄍ一ㄝ、鮭ㄍ一ㄝ:::等都可以旁證桂鱖是不同音的。
鱖魚是高級魚類,《戚林八音》只在鱖字下注說:「魚名」,並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但是,在古人詩詞中它常常被提到,如:唐代張志和的(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元喬夢符的(漁父詞):「知滋味,桃花浪裡,春水鱖魚肥。」清王昶的(過昭陽湖):「夜雨平添三尺水,釣歸正喜鱖魚肥。」可見古往今來,大家對鮮肥味美的鱖魚都是讚不絕口的。
最近幾年,馬祖推行母語教學以及著手編撰鄉誌,其成績可以預見,希望本文能提供些許參考作用。
說「藏鱗桂」形音義/陳高志
- 200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