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典章制度最為完備,連給皇家磨麵的驢一天該吃七介草,九合黑豆都有紀錄,這樣大規模的國宴那能不寫在大清會典上呢?找到不少清代國定宴會的紀錄,就是沒看見所謂的「滿漢全席」,可見根本無此編制。乾隆時是清代的盛世,中國飲食在那時空前的講究;在當時的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裡有一段批評成套酒席的文字,說:
「唐詩最佳,而五言八韻之試帖詩,名家不選。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詩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全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於新親上門,上司過境,以此敷衍…余家壽筵婚席動至五六桌者傳喚外廚…」在乾隆時代民間的滿漢全席僅僅是惡廚亂叫的名詞,內容亂配而已。今天還要去研究這根本不存在的酒席內容,不亦太可笑乎!清代的國家酒宴歸光祿寺(寺並非廟,不可誤會)辦理,有滿席六等和漢席五等規定。
滿席沒有菜,只有糕點和乾鮮果品。滿人稱糕餅為餑餑,宮中有內外餑餑房,成桌的點心叫做餑餑桌。滿席和餑餑桌差不多,宮中餑餑的種類有少數在民間的餑餑鋪會製作。但是這行的師傅一位也沒到台灣來。餑餑桌上都放些什麼樣的糕餅也沒有明文規定。一等席用麵一百二十斤,做餅餌二十四盤(每盤三十個以上)又二碗,乾鮮果品十八盤。二等席用麵一百斤,品數與一等同。三等席用麵八十斤,紅白三盤,棋子四碗、麻花四盤、餅餌十六盤,乾鮮果品十八盤。四等用麵六十斤,品數與三等同。五等用麵四十斤,品數與三、四等同。六等用麵二十斤、紅白三盤、棋子二碗、麻花二盤、餅餌十二盤、乾鮮果品十八盤。
清制在萬壽節、元旦朝賀、凱旋、公主郡主成婚,皇上才賞王公大臣四等席,每二人一席。朝鮮使臣、蒙古王公來朝、賞五等席,另加熟鵝一隻。越南琉球東南亞各國使臣來朝賞六等席,加熟雞一隻。一等席價銀八兩,四等席四兩四錢三分。六等席二兩二錢六分。
您如參加了這大宴,可怎麼辦?您只好磕頭謝賞,然後坐會兒,太監會把桌面抬下去,全給包起來,交給跟隨你的僕役帶回家去慢慢享用。點心是用陳年豬油做的,放多久都不會變味。
清代建國之初一切儉省,一年的開支僅及明代的一月,公主下嫁,設宴五十席(請一百位客人),用酒五十瓶(每瓶十五斤),茶十筩,用羊三十金只。您別看不起清朝的宴會簡陋,但它的版圖空前的擴展。根絕匈奴之患,創下了二百八十年的江山。
逢年過節,皇帝要賞賜出嫁的公主額駙(駙馬)、親王,蒙古土謝圖汗等酒席,派太監送去,領受者在家享用。最上等的是一隻豬、三十隻野雞、三十條魚、兩筩茶;最少的是賞各進貢來京官員,各賜豬肉四斤(離家在京過年之用)。您想不到御賜的席竟如此菲薄吧!這也該列入滿席之內。
光祿寺的國訂漢席有一、二、三等和上中二席之分,也是二人一席。,一等的菜餚,蒸食(熱的點心),果品共三十四器。(盤碗),菜餚十四、點心六、水果十四。二等的共三十一器、三等的共二十六器。上席,高桌有寶裝花一座,菜點果品二十六器(可能是十二、二、十二),矮桌上放豬羊肉各一方,魚一尾。中席,高桌上有二十一器,矮桌上只有羊肉和魚。凡文武會試的考官入闈,出闈都用滿席。主考用一等,其餘官員用二等和三等。有關皇上和國家體制的大書完成時也賜主事官員滿席。參加朝考的進士每人下午分一碗湯和四個饅頭,上午給四個餅,兩只梨,也算出於御賜。進士參加榮恩宴時用中席。
假如把一等的滿漢二席同時並陳,計有餑餑(餅餌)二十四大盤零兩碗、乾鮮果品二十二大盤(滿席有果十八盤,漢席有果十四盤)、菜餚十四器,蒸食二器。實在不倫不類,這便是標準的滿漢全席。但是清代並無此編制。
清代宮廷的菜餚簡樸得很,上品是鴨子,山珍是鹿尾、鹿舌。海味並不蔡皇家欣賞。菜名也極平常,絕不用似通非通的「四字怪名」,因為太醫看不懂,不能審定這道菜是寒是熱,生痰化痰。
滿漢全席的真相/石隱
- 200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