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的滋味/唐啟裕

  • 2008-08-25
從小到大,吃慣了家裡的米飯,倒不覺得可口與否?由於世代務農,根本不需要買米,真正是「呷米不知米價」;因為,每一次稻穀收成時,總是儲存一些糧食備用。後來,離家在外面拼事業,打理三餐時,或叫便當、或吃路邊攤,有時跟家裡的米食作比較,確實發現有不一樣的地方?外面的米飯,有時太硬、或太軟,有時沒煮熟、或米心未透,感覺難以下嚥!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可口的米飯,還是有它特別的滋味啊!
 攜眷返鄉,老婆總是驚奇地說:『家裡的飯,怎會這麼好吃呢!』我卻不以為然。米粒不比外面包裝米大顆,色澤也不是晶瑩剔透;況且,有時還摻雜碎石子,洗米前還要細心撿拾,否則,咬到牙又切到齒,不小心下肚,後果不堪想像?所謂「近廟欺神」,自家人對這一鍋飯,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當它是止餓的東西,從未細心品嚐、評審優劣;這外來的媳婦,為什麼會如此讚嘆?農家子弟們一臉狐疑,還真搞不懂「米食」的真正價值所在!
 這一來,心裡無解的疑惑,參不透二十年;近年返鄉省親時,電子鍋裡的米飯變了樣,不再那麼可口了,老婆也接受我的觀點,只是不懂其中道理?同樣是辛勤耕種所得,為何現在口感盡失?為何滋味不帶勁?難道是稻田裡的土壤,受了彰濱工業區的汙染?或者施用化學肥料不當,導致稻子成長亂序?還是現代病蟲害肆虐嚴重,沒辦法培育出好的食糧?過去所有的問題,就讓它成為過去了,許多老一輩的農民、村婦,也漸漸凋零了!盤旋腦際許久的問題,終於找出一合理的解答,那就是:「心」的作用為大。
 現今社會場景,充斥著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大小事極度予以商品化;急遽變動年代,包裝攫取內在,外表更勝裡子,行銷可以決定一切。農村生活的憨厚,餐桌上滿足的菜餚,盡是自家菜園裡的產物,也是鄰居以物易物的戰利品;坐視每個手上那碗飯,家人神情愉悅享用米食,碗裡一顆一粒的飯,是經過多少汗水的加持,輕含在嘴裡慢慢咀嚼,感受晨昏於田間奮鬥,那份堅定的毅力與勇氣。教育下一代要珍惜,這辛苦付出後的回報,深耕道地的「米香」味;任一農民不敢否認:稻子絕非不懂得感恩?稻草人不是沒生命力?
 家庭掌廚的主婦離開了,雖無意帶走米飯裡的香甜,卻削減賴以為生的歡笑,抹去團圓融洽的感覺;我等後輩廚藝接班人,媳婦們雖各有擅長絕活,卻無法契合共通的家鄉味。少了家族CEO領導,老小頓失生活重心,從早到晚無名徬徨,魂不守舍;下田,也意興闌珊,種菜,也提不起勁,耕作,更是有一季、沒一季的。等到用餐時間,每次一打開電鍋蓋,飯也沒了噗鼻香!即使,聽從電視裡美食專家建議,倒入少量沙拉油下鍋,煮出來的米飯,也不見得香噴噴!這種挫敗的感覺,無法用常理去推斷,過往點點滴滴,徒留在心頭盪漾。
 五年多的療傷止痛,隱忍著失落的情殤;那一段低氣壓的日子,唯有自我放逐於天涯,仍找不到心靈上寄託,卻錯亂了生活步調與作息。長久以來,家裡的這一大鍋飯,悉由全職的老母親掌管,全心全意投入家務,照顧好每一份子的胃;縱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仍如魔術師般手藝,創造出無限多的可能,讓好些嗷嗷待哺的小口,獲得餐餐飽足。孩子們成家立業以後,對這一鍋經過愛心、烹煮出來的米飯,依然是情有所鍾;特殊的媽媽味道,誰也無法複製,口齒留餘香,總是讓人忘也忘不了!
 這一次返鄉省親,不知道是為什麼,消失已久的米飯滋味,又漸漸回來了!庭院裡,黃澄澄的稻穀一堆又一堆,有如小丘陵、小山谷,靜靜地曝曬著。陽光底下的每一粒米,看起來是這麼飽滿;忽然間,觸動了全身上下的神經,也挑動了塵封弦外之音。屋旁的一片果園,十年有成,當時遍植釋迦、火龍果、芒果、椰子樹,結實累累,數也數不完;屋後的菜園也復耕了,蔥蒜、地瓜葉,終於又重現江湖,逼退了雜草與藤蔓之掠地。
 為了找回米飯的意境,我走過千山萬水,遍尋不著故鄉味;市售高級的冠軍米、有機米,又算得了什麼?在我眼裡,永遠只能排在第二!家庭主婦用心烹煮的米飯,才稱得上是第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