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七、外出拜年與請客
自初六以後到十五之間,還有兩件重要事必須辦的:一件事是去遠道的親戚家去拜年,如外祖父母家,祖姑母家,姑母家,姨母家,出閣的姐姐家等,都要去的。到了人家的家中,也要給他們家裏較年長的叩拜,在拜人之前,先要向他們家中的祖先牌位磕頭,這是我們這個地區的傳統習慣。這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餘情,即使對於去世的祖先,不但要尊敬自家的而且也要尊敬別人家的。親戚家有的居住的地方相隔數十里者,但是也要年年去的,道遠,正是表現尊敬長者的誠意。
另一件事是請客,大約在正月初八九居多。在請客的前三天,派人到被請的人家,當面奉告,定於某天:「我祖母請伯母等到我們家坐坐」(這是請女客的),請男客是另一種說法「我爸爸請伯父等到我們家坐坐」。請男女客是分日期分地點辦理。到了請客的那天,還要派人再去接來,請女客時,還要派車子去接來,吃完飯,還要用車子送回去。
過一兩天或在同一天被回請的,我們年青的要代表前往,吃罷,在辭行時,要向主人家的長者一一作揖鞠躬致謝,回到自己家來,還要向家裡年長的人作揖鞠躬。前者,表示謝意;後者,表示「有偏」(其意思是外面吃了比較家裡的人吃的飯好一點)。這是我們這個地區傳統的禮節。這種禮節,不但在正月如此,就是平時參加喜慶宴席後,亦以作揖鞠躬致謝,返家後,亦行同樣禮節。
在正月裡出遠門時,必須擇良辰吉日,凡曆書中載有「不宜外出」等字樣時,絕對不能外出,以免出外遭遇不幸事件發生。相傳有兩句忌諱出門的話:「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留下不出干」,所以在這三天(初五、十四、二十三)無論曆書中有無忌諱出門,大家都不會遠行的。
八、龍燈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當地人民稱為「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掛出各式各樣的花燈。最特色的是龍燈,用布做成的一條大龍,大約有二三十丈長,龍身裡面是一節一節的竹木製成的龍骨,每節龍骨中都有插蠟燭的裝置。到了晚上把龍頭龍身裡的蠟燭全部點燃。舞龍的人們在「有律無調」的樸實樂隊中舞戲起來,龍到之處,在旺火上加以油類易燃之物,火焰一沖,光亮如晝,炮聲叫響四起,沖天炮滿天飛,「滿樹林」(一種焰火在地上向高空噴出各色火花有一兩丈高度,火花噴高落下,好像樹林一樣,故名)到處起,再配合上高蹻、龍船,及其他民間藝術歌唱等在街衢中表演,男女老幼,無不爭先圍觀,好不熱鬧一時,其熱烈情況,不亞於雙十節總統府前的人群,只是人數較少而已。龍燈及其他藝術團體,在鑼鼓喧天的樂隊領導下,沿門挨戶到各家院子裡去舞弄表演,含有代為消災之意。這一天的夜晚,可以說是新年的高潮。以後,各種行業,便恢復正常工作。自十六起,商店行號,全部開門營業,農人亦作自己的春耕計劃。
九、引錢龍
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這個龍,認為是「錢龍」。每家都願意把錢龍引回他家去,這天早晨,要焚香敬紙放炮,然後提一個空水桶去到吃水井汲起一桶水,在水桶中扔幾個錢進去,然後提著水桶回家走,讓水桶的水邊走邊流,水流在地下,呈現出彎彎曲曲的水印,好像大龍身子擺動的跡象,把這桶水提回家中倒在家長屋子裡的水缸內,這就是把錢龍引回來了。二月二,可以說是新年的結束。拜年,本來是剛過年的行動,但是有句俗話說:「有心拜年,二月二也不遲」。由此可知二月二以後,便不在新年範圍之內,所以說,二月二是新年的結束,俗話稱為新年尾。
十、結語
以上所述各節,皆為幼年時代之情況,且所述各事,皆為生活範圍之事項,故其代表性自屬有限。雖然如此,但亦可藉此瞭解當時社會習俗以及民間禮儀;即使所述各節今日不再遵行,但民族之可貴精神則不能遺忘。茲將可貴之精神摘要於後:
(一)孝道:由所述各事中,可以瞭解當時人人重孝道尚詩書,在春聯中,十有八九住戶門上貼之對聯為:「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屋子裏牆壁上掛的八扇屏,十有八九家掛的是:「二十四賢孝」。過年時,除尊敬長者之外,尚不忘已故的祖先,家家去掃墓上墳,「接祖先回家過年」。此舉雖為一種精神作用,但懷念祖先以盡孝道,是我們可貴的民族精神之表現。
(二)禮節:敬神祭鬼,固屬迷信,但焚香奠酒之方式,則表現出虔誠之民性。孔子說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果我們把「如在」的含義引伸一下,便是教人遇事執行時:「如果不做,即可作罷;如果要做,應把他做好!」這種敬神的精神,可以培養青年之真誠態度,端正青年之思想行為。再如到別人家中去拜年時,先向人家的祖先致敬,更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再如「吃請」之後,鞠躬道謝,返家後向家人鞠躬謙虛,這都是重禮節的榜樣。
(三)長幼有序:晚輩尊敬長輩,年幼尊敬年長的,如拜年時,長輩先拜,晚輩後拜,再如祭祖時,長輩在前排,晚輩在後排,長幼有序,禮節分明。
(四)農家勤勞:農家生活,確是「終歲勞苦,不可少休」所以他們對於新年特別興奮,因為只有在新年期間,才能得到一點真正的輕鬆休息。除新年新春之外,通年不得休息。
由上述的幾點結論來看,「孝」與「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希望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青年們,應時時刻刻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不要忽略了民族精神。「孝」與「禮」就是作人的「大車」之「輗」,「小車」之「軏」,人而無此,「其何以行之哉?」願與青年們共勉之。(完)
閒話西北春節/天行
- 2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