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新聞﹕四名國中生﹐相約到雲科大水池﹐隨手抓起一隻烏龜﹐再將點燃鞭炮塞進殼裡﹐實難想像其後果。 看到這則新聞﹐真替那隻烏龜打抱不平﹐也替四位國中生感到痛心。
愛惜生命﹐尊重生命﹐是目前在中小學「生命教育」的一環﹐可以說是一門「知易行難」﹐也可以說是「知難行易」的議題。怎麼說呢﹖我們知道生命教育的範疇﹐舉凡瞭解自己、接納他人、關懷弱勢、正義、道德、禮儀等﹐這些去問國中小的朋友﹐每個人都會回答﹐或是在考卷上﹐都可以很明確地做答﹐但是落實在生活上﹐卻未必如此﹔ 這就是「知易行難」。 相反的﹐生命教育自成一套理論﹐可以用大半輩子去研究其精髓﹐甚至古今中外﹐也自成一套系統﹐如此地廣博、深奧﹐但是對學生而言﹐我們只要告訴他們﹐生命教育簡而言之﹐就是以「同理」為核心﹐再向外延伸罷了﹔在生活中﹐好像又很好做到﹐這就是「知難行易」﹗而生命教育要帶給孩子的﹐就是「行」的部分﹐就算不懂理論﹐只要行得正﹐依舊值得敬佩。在這則新聞中﹐我們看到雲科大的大學生﹐不但沒有人挺身制止﹐還將影像傳到部落格去﹐這就是正義感無法伸張﹐間接地變成大學生認同這樣的不道德行為﹔如同「旁觀者效應」﹐每個人都認為會有人出面制止﹐但責任感分散了﹐完全沒人當一回事﹐這不也是「生命教育」的不足嗎﹖
筆者現在正在支援生命教育工作的計畫﹐我相信一定有很多老師﹐在為生命教育這個區塊努力。有一次自然課﹐班上一個同學養的大肚魚死掉了﹐他很難過﹐他說他要把牠拿去土裡埋﹐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繪本有這麼提過﹐而且以前老師也說過﹔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現在他們正在養蠶﹐從蟻蠶開始﹐每個小朋友下課就會跑去摘桑葉﹐討論蠶的成長情形﹔我告訴他們﹐蠶會長大﹐就像父母親養你們一樣﹐你們要懂得感恩﹐從嬰兒到幼稚園、到小學﹐一路到長大成人﹐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延續﹗有時候我會帶孩子去戶外走走﹐我們看到大自然孕育多少生命﹐看到幼蟲變成蝴蝶﹐看到植物的成長﹐進去山林還要有祭山儀式﹐除了給我們人生哲理的啟示﹐更告訴我們生命是可貴的﹐ 環境教育是最能讓孩子感動的生命教育﹗
所以哪怕是一畝池塘、一片草地、一座山林﹐都是無限的生命呀﹗如果孩子不能去體會﹐不能去尊重人以外的動植物﹐那他的學問再高也是枉然。有時候想想﹐媒體也應該負起一些責任﹐有些報導中介紹「有步驟」的虐待行為﹐如虐貓、虐狗、和這次的虐龜﹐其實不也是間接教我們該「如何虐待他」嗎﹖
希望這四名國中生除了得到應有的教訓外﹐也要給他們和烏龜一樣的「同理心對待方式」﹐這不是殘酷﹐而是親身做過﹐才懂得滋味﹔他才會永遠知道﹐這並不好受﹐他也才會知道﹐只要是生命﹐都應該尊重﹗
從一隻烏龜談起/文人川
- 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