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生號與橋仔海洋時代/賀廣義

  • 2010-01-26
(續昨)在漁家人的嘴裡,出海作業中若能同時捕獲大量的黃魚與白力魚,裝滿魚網,放眼望去鮮黃與亮白兼具,就是喜兆,美稱為「金包銀」。
 往來馬祖的漁民所捕獲的漁產通常沿閩江水道,向內開往長樂金峰的敢村街、福州長林街(今中亭街)、南平等地販售。《北竿鄉志》也記載昔日北竿附近海域漁產豐饒,盛產帶魚、蝦皮,年年吸引長樂梅花漁商前來打樁搭寮捕魚,塘岐、橋仔聚集尤眾,橋仔船帆林立,甚至遮蔽村莊,漁村空前繁榮。
 民國二十三年後,福建方面在沿海推行聯保制度,在馬祖成立「竿西聯保辦公室」,相較於內地戰亂頻仍,列島上呈現一片榮景。三十二年「連江縣竿塘鄉北竿工作區辦事處」成立,林文丙為主任,經商有成的鄭壽齡擔任「橋仔塘岐保」保長一職,而「白沙鏡澳保」保長則派鏡澳(今芹壁)青年陳道銳出任。
 民初時期,橋仔大坪頂西側與下方的靠岸邊的「店頭甲」,因源生號、永豐店等商鋪在此開設,商貿發達、客賈往來,政府也派任保長在此推行保甲制,故而得名。在南邊山地區,來自芹壁與橋仔之間的「牛頭彎」(今納骨塔一帶)曹姓人家也移入拓墾,至今還保留民國二十年間所見的數間層疊相接的花崗石屋,成為地方特色景致。
 同時橋仔漁業、商貿、文教此時都達到空前盛況,據士紳鄭敏興的探訪,除了其父鄭壽齡保長在橋仔、塘岐二處開設的「源生事業群」內外馳名之外,「永豐店」以「做鹽」,醃製魚露銷往內地,廣受歡迎;劉姓人士開設「昌盛號」經營渡船及漁貨批發仲介,「永記店」釀製老酒,供客商飲用;擔任竿塘聯保辦公室主任之前的王宣猷(別號士家),起初也在此開設中醫「同春號」,而後「脈指先生」姜董泉設中藥鋪「元盛號」延續濟世救人;林依吾、林湘等福州士紳以玄天上帝廟為學堂,進行私塾教育,內地來此的張金珠(前縣黨部主委張自立之父)以煉鐵來補陶缸,手藝備受鄉間肯定;閩侯織工陳立武等人擅長替人編織漁網,也在此落腳;別號「鳥精」的長樂梅花人士,在此開設賭館,經營娛樂事業。
漁業的豐盛,帶動了當地商號紛紛興起,每當漁暇或歸帆之際,人群熙來攘往、言語交雜,紛紛向店家蝟集。
•源生事業•
在往昔眾多橋仔商號中,以鄭壽齡所開創源生事業群規模最大,影響力遍及閩東沿海地區,最受人津津樂道。鄭壽齡,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原籍長樂梅花,他在族譜中排「守」字輩,為家中長子,祖上為當地儒商世家,其父鄭邦椿育有壽齡、聿駿、守銀、守浩等四子。十七歲時(宣統一年),鄭壽齡受父命,來到傳聞中漁商雲集的「外山」橋仔擴張家族基業。
 鄭壽齡有水哥、水伯等稱號,受過數年私塾教育,精通翰墨,精神瞿爍、目光炯炯;身形略為矮小,眉宇之上有二顆大痣,由於長年受到家風薰陶,擅長多角化產業。他渡海而來,首先雇人在橋仔建花崗石屋,開設牙行「源生號」,取其開源、生財之意;並購置被稱為「麻纜」的貨運帆船,批發漁產內銷、經營南北什貨。當時,他又在梅花開設「春元錢莊」,「春」的意義來自其父鄭邦椿的字尾諧音,「元」是源生號字首諧音,有商場父子傳承之意,專由遊學日本歸來的二弟鄭聿駿在內地負責開票。源生事業群的票單可在梅花、橋仔、塘岐等地支付與領取,通行無阻。
 另外,鄭壽齡也在塘岐開設「順椿號」經營什貨載運事業、釀造老酒、魚露醃製等營銷項目。「順椿號」由次房鄭聿駿管理,帳戶請族人鄭守安負責盈餘記載入庫房,貨品來源由順椿出海貨船「鄭成利號」裝運,四房鄭守浩負責福州等地採購,三房鄭守銀掌管貨輪運輸塘岐、橋仔二店售銷事務。
為順應往來漁商的需求,橋仔源生事業再次拓展產業,民國二十二年在偌大的石屋中,加設糕餅食品製作烘烤,知名產品有龍鳳禮餅、豬油糕、百果糕等。耆老們的回憶裡,源生糕餅常讓品嚐的顧客讚不絕口,當糕餅出爐時,住在橋仔的南人聞香下行,經常為了一償美味,很快就讓剛到手的工資花得所剩無幾。
 民國二十六年起,源生事業進入全盛時期,為因應鯷魚、蝦皮等漁產不同的加工處理方式,所聘在地員工超過百人;船務事業規模更是驚人,共有18貨運帆船,任用二十位船長(方言為「老舟代」,大多聘用梅花人)。源生事業出海帆船,各有船號,據鄭敏興先生所載,計有同元、鄭成利、源生、海珍發、協年、順椿、源生興、安和、三合和、元生泰、建興、建興二、徵有處、元生興、金和順、三興利、奎最利、鄭師成;另外還附設有拖網漁船多艘,經常往來北竿、福州間,甚至北至福安一帶。
為了漁貨保鮮,源生事業自內地運來大型冰塊,將漁貨冷藏,分裝處理,自橋仔與塘岐裝載銷向內地,返航時將內地的家當與用品運來島上。有時貨物眾多運量密集,有時配合橋仔海潮起伏,貨船不分晝夜進出港灣,然後再行裝卸批售。經年財貨進出頻繁,營銷獲利,產業之大為鄭家帶來巨富。
 在老一輩居民口中身著四口袋、藍黑色衣衫的鄭壽齡,擅長經略商場,曾以筷子推演商貿策略;他專注店務,每天行走於橋仔與塘岐之間,口中常唸唸有詞,多在精算各種帳數開銷,故當時北竿商界傳有「橋仔水哥,塘岐灼哥」之說。鄭壽齡向來以勤儉律己、熱心助人,慷慨捐助親族與朋友,當時也有「水伯水伯,好配沒上桌,花生乾剝」,「水伯水伯,給人使一千,自家使一百」的俚語流傳。他為人寬和大氣,也為鄉里熟知,即使少數所聘船長,出海時沉溺在內地遊樂,一時間花完此趟公款,只要事後願誠心改過,仍不計前嫌繼續任用。
 芹壁海盜屋主人陳忠平年輕時家境貧苦,曾受僱於梅花來橋仔的其他漁商,備受排擠與欺凌。民國二十年間,他一度改投入鄭壽齡的源生號帳下,擔任夥計從事「購鮮」(諧音「購青」)的業務,進行漁產品加工處理。但陳忠平卻無心久居於此,二十六年離開北竿,投靠日軍扶植下的「和平救國軍」司令余宏清旗下,約二年後,陳忠平被據守南竿的司令林義和封為「北竿主任」。坐鎮芹壁的陳忠平,有時帶著隨護聲威浩蕩的來到橋仔,除了報復之前梅花來此漁商欺侮之外,當地居民只要聽令繳交保護費,便相安無事。隨著和平救國軍內部的火拼,民國三十一年,林義和遭駐白犬司令張逸舟勢力併吞身亡,次年走投無路的陳忠平也遭張逸舟派駐的「北竿主任」(林金炎先生資料中北竿大隊長黃正平為張逸舟向漁民徵收漁稅,鄭敏興先生提供資料為是王清明,黃鵬武指出該人諧音為「王治民」)殺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