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中字號航程 文:陳寶明

  • 2010-03-04
 馬祖地區青少年搭乘過海軍「AP」人員運輸艦的應該是少數,年齡四十歲以上鄉親,對於搭乘海軍「中字號」運輸艦的感受,就像烙印在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對比於搭乘臺馬輪,雖不滿意但還是有它的功能性,未來籌建的新臺馬輪航速與舒適性都應該再提升,才能符合新時代的觀光與運輸需求。
 在民國五、六十年代,馬祖鄉親要到台灣一趟可不是那麼容易,首先「申請出入境」手續至少需要四週的作業時間,經過層層關卡的身家調查與審查批可之後,百姓才有機會去台灣,筆者實在不懂當時承辦單位的作業為什麼總是這麼的「慢」,或許戰地政務時期,相關單位作業流程就像開放初期的大陸公務機關,台胞如果在大陸遺失台胞證照,那就慘了;反正公務員就是按照公文規定的流程在走,至於流程所需的天數是誰規定的,沒有人敢質疑,於是有辦法的人就託關係、送禮物、走後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過大多數善良的百姓,就只有乖乖的等。
 國中畢業是筆者生平第一次離開出生地南竿,當然在畢業前一個多月,就催促家人一定要早一點幫我辦好「出入境」手續,以免到時候「出入境證件」辦不下來;天天盼、天天等,終於看到屬於筆者的第一本護照(稱它是出國護照應該也沒有人反對,當年中華民國把金馬地區居民當作化外之民,處處設限,把每一位外島民眾都看成是有問題的人),母親把證件藏好,鎖在木盒子裡,筆者高興的心情,樂到夜裡躺在床上都睡不著,直想著去台灣後的美麗願景。
 接著就是預測海軍運補船的航班,要說海軍運補船班日期是機密,那是自己人騙自己人,只要想去台灣的百姓都會知道次月份的海軍運補船班大約日期,以前島上到處都是駐軍,七天運補一次算常態,瞧好確定搭船班次與日期,在軍艦抵達的當天晚上,還要搭車到馬祖港附近的陸軍運輸組登記並領取登船票(當然是沒有床位的票),老百姓搭乘的都是「中字號」運補艦,艦上的吊舖床位至少是尉級以上軍官才能享用,也就是說上了軍艦之後,怎麼熬到基隆港全靠搭船者自己想辦法了。
 早期職業軍人(志願役軍士官)每半年才能休假一次,低階尉級軍官與士官長也經常無法分到吊床,更遑論一般百姓了,有經驗的百姓搭船前都會準備好厚紙板,上了「中字號」運補艦以後,在船艙找一塊乾淨的容身之處,方便坐臥。「中字號」運補艦是被設計來載運軍用車輛與軍需物資的,不是人員運輸艦,船艙底部的空間是通艙,再說「中字號」軍艦只是回程順道載運人員而已,它不可能會滿足乘客的需求,厚紙板不見得在整個航程中就能舒適地坐、臥抵達基隆港。
 「中字號」運補艦是當年馬祖地區駐軍與民眾往返台灣的唯一交通工具(高級軍官例外,他們可以搭乘『陽字號』驅逐艦),那個年頭馬祖地區駐軍很多,每七天才來一航次運補船團,南竿、北竿及莒光指揮部的退伍、休假、出差、受訓、輪調,因病後送軍人,以及百姓都要靠「中字號」運補艦返台,因為它的空間不足,有時候顧及搭乘總量,百姓還有可能不被允許搭乘。
數百位軍民夾雜在有限的艙底小空間,或坐或靠或躺,如果有人在航行中因海象不佳而嘔吐,搞得船艙內髒兮兮、烏煙瘴氣,簡易廁所也是髒臭到不行,那情境就像是人間煉獄,有的面無血色緊閉雙眼、有的隨船艙搖擺而擺動身軀、有的像是昏死過去,完全看不到人性的尊嚴,與逃難的難民船沒什麼差別。
 或許有人認為白天在甲板上還不錯,至少空氣新鮮,也沒有燃燒過的柴油味,但是別忘了,當船隻離港看不見陸地與島嶼之後,甲板上的人自動都會擠進艙內,遇到下雨或風浪大時,船艙內也會下起小雨,環境之差可想而知,乘客只有多多忍耐。
 有時候因為潮汐的關係,「中字號」運補艦抵達馬祖港無法立即搶灘,就在近海處拋錨,許多軍人都背著大背包,百姓也挑著整扁擔的貨物,大夥兒都擠著換乘船隻,海軍人員會在軍艦的一側掛攀爬網,靠中型LST接駁,大船接駁中船,中船再接駁小船,大家可是又緊張又害怕,除了要顧好行李,也深怕雙手沒抓好網子掉落海裡,因為「中字號」運補艦可沒有幫乘客辦理平安保險。
 搭乘「中字號」運補艦最痛苦的一次記憶,就是筆者讀軍校三升四年級的暑假,也就是民國六十八年的八月底,筆者與兩位一起讀軍校的同學陳秀清(上校退役後現服務於台北國軍英雄館)、李智雄(現任職某單位少將)一起搭船回台灣,記得當天在下午兩點多登上「中字號」運補艦,然後它就開到北竿島附近海域下錨,等待在北竿搶灘的另一艘「中字號」運補艦,乘客整晚就在船艙裡搖晃到天亮,次日清晨起錨與護航的陽字號軍艦一起回航。
 當時台灣東北部海域附近已經有颱風警報,筆者以為有颱風警報「中字號」運補艦應該會開快一些,還暗爽在心中呢,那知道才剛啟航,天空烏雲密布就開始下雨,在甲板上玩撲克牌的退伍軍人一窩蜂衝進船艙,此時,船艙內越來越擁擠,走道上都擠滿了人,海上的風浪也逐漸地增大,平底的「中字號」也跟著海浪上下前後左右搖晃著,海上下著大雨,船艙內也下著小雨,艙內底部開始積水,許多人因船隻搖晃而嘔吐,艙內空氣中散發出令人不舒服的氣味,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中字號」加油,快快駛回基隆港。
 前一天下午在「中字號」小福利社買的一些餅乾及飲料,在早上就已經吃完了,還不到中午,小福利社所有能賣的通通都賣完了,小福利社的小鐵門也上了大鎖,船艙內乘客倒臥一片,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中字號」外面則是風聲、雨聲與浪濤撞擊船體發出的嘎嘎聲響,軍艦上下前後左右搖擺,筆者就擔心「中字號」會不會斷成兩節,餓肚子也無可奈何,心中仍在著想反正晚上就到基隆港,忍一下就快到了。
 約在下午四點鐘時,筆者向一位海軍士兵打聽消息,問他晚上幾點會到基隆港,那位士兵並沒有給我們答案;根據以往搭船航行的經驗,軍艦大約在五點左右,就會接近北台灣金山萬里附近的外海,筆者冒著大浪走到搖晃的艙面遠遠望去,完全看不到北台灣的陸地,「中字號」氣喘吁吁地漂浮在大片混濁的海域上,感覺「中字號」好像是朝南方海上航行,「中字號」是否要躲颱風呢?沒多久打聽到確切的消息,「中字號」確實正朝向澎湖方向航行,想到這兒大家都傻了。軍艦不會廣播告訴乘客航行的目的地有改變,當下大多數乘客都不知道船隻要去澎湖。
 入夜後,「中字號」因避開颱風轉向航行的消息傳遍整艘船,但是又奈何?台灣海峽的風浪還是很大,大家又飢又渴,也買不到食物或飲水,「中字號」在海上除了引擎發出的聲響外,船艙內一片靜寂;後來又有傳言「中字號」運補艦直接航向高雄左營軍港,不去澎湖了,聽到的當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覺得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了,大夥兒從黑夜昏睡到清晨,被一陣騷動吵醒,原來船隻已經進了左營軍港,從南竿登船到抵達左營港總共花掉四十多個小時,也破了筆者搭乘「中字號」返台的紀錄。
 出了軍港,立即叫了計程車到高雄火車站,準備搭乘北上的火車,買了四瓶養樂多及麵包,沒想到僅喝了一瓶,就喝不下了,或許是餓得太久,胃一下子變小,下午三點多趕回復興崗的時候,已經逾假一天(前一天晚上九點收假),因為筆者是帶隊者,所以被記小過兩次,其他同學都沒有事,被記小過的事由是:「無故逾假一日,記小過兩次。」這也是筆者軍旅生涯31年半當中,唯一的污點,「中字號」運補艦害人還真不淺。
 多年後與分發到海軍的同學聚餐,問起同學「中字號」運補艦為什麼開得這麼慢,他給的答案讓筆者啼笑皆非,他說「中字號」運補船要配合外海船團戰術航行演練,經常是「之」字戰術航行,時間拖久一點,對艦上官兵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乘客還會替官兵創造福利,譬如說:艦上廚房賣便當、福利社賣飲料、餅乾及小吃等,但是還有最重要,便是海軍官兵要記錄海上航行時數,達到一定的航行時數就可以領到航行獎章,何樂不為呢?您想,軍艦離港後一直到軍艦進港靠碼頭為止,這段航行時數都列入計算,提早進港對他們完全沒有好處,所以不必趕時間,況且是「一舉數得」。
 馬祖的鄉親們,您終於知道早期海軍不公開的秘密了,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想像搭乘「中字號」運補艦的痛苦,當然,後來七十年代以後的AP海軍人員運輸艦,又比「中字號」運補艦快速且大大的方便多了;馬祖從有臺馬輪之後,海上運輸進入新的里程碑,現在又要規劃新的臺馬輪,大家在惜福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前輩們是如何走過以前海上交通的苦難歲月。
 附註:
 一、筆者在民國六十五年高中畢業,因為有報考軍校聯招,所以拿著准考證透過地區司令官的特許,第一次有幸享受到搭乘AP523人員運輸艦的禮遇。
 二、民國五、六十年代,馬祖鄉親若有急診需要後送台灣,經過特准,都要依靠福澳港的商船,協助載運送到基隆港,然後才送往醫院就診,人的性命無法受到立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