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係從新區域地理與島嶼發展的觀點,以文獻回顧的史料分析法、田野調查與深度訪問法及歸納演繹法,深入瞭解馬祖的區位與自然、人文的區域環境資源特徵與產業資料,透過對地區主要政策決策者的深度訪談,以SWOT與TOWS矩陣分析,及作者在馬祖國家風景特定區多年的工作經驗與實地考察的結果,從島嶼永續發展觀點考量,研擬具體可行的馬祖觀光發展行銷策略。
陳良源 (真理大學副教授、曾任馬管處副處長)
一、前言
「島嶼」通常具有面積小、相對隔離之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態系、獨特的文化與易受外來干擾而變化等特質,常因歷史的偶然、生態法則交互作用與共同演化(co-evolution)等因素,呈現島嶼生物文化多樣性(bioculture diversity)的特徵。均面臨包括偏遠(remoteness)及島嶼性(insularity)、決策中心思考時之邊緣性(peripherality)、有限的自然資源、經濟的特殊化、較小的市場、較窄的技術基礎、較貧乏的內部結構、面對自然災害之脆弱性及面對外部影響(如氣候變遷導致之海平面上升、環境脆弱性)之因應程度等共通的課題。2004年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所發表的金門宣言認為,觀光活動為島嶼重要的經濟繁榮機會,但島嶼旅遊應審慎規劃,納入島嶼住民參與,對島嶼上的豐富歷史、文化、及生態襲產的保育與經營管理,列為優先支持的對象,以保存島嶼自然及文化環境的多樣性。
從區位而言,馬祖列島宛如灑落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閩江口外被遺忘的一串珍珠,史籍少有記載,曾經躍上歷史舞台的,只有在宋、元以降的地圖、山川志、明代禦倭與清代圍剿海寇的武備志及因應清末福州開港而設置的東犬燈塔與東湧燈塔等寥寥事蹟,形同中國統治核心的邊區;近代又因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再與金門並稱反共堡壘、海上長城的前線戰地;終止戰地政務後,劃設國家風景特定區、成為海峽兩岸小三通試點,逐漸蛻變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流的平台。因此不論從「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t)的生產機制或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都有待審慎評估馬祖地區資源條件與環境限制因素,強調其自主性和自足性,落實「社區主義」與「地方經濟」(Local Economy )的實踐,跳脫「中心和邊緣」的思維與框架限制,透過一個自主性島嶼開發的觀念及可能帶來衝擊的思考,研擬一套獨特且永續的觀光發展策略。
本研究從新區域地理與島嶼發展的觀點,以文獻回顧的史料分析法、田野調查與深度訪問法及歸納演繹法,深入瞭解馬祖的區位與自然、人文的區域環境資源特徵與產業資料,透過對地區主要政策決策者的深度訪談,探討馬祖地區發展觀光的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David, 1986),並透過TOWS矩陣分析法(Weihrich,1982),以及作者在馬祖國家風景特定區多年的工作經驗與實地考察的結果,從島嶼永續發展觀點考量,研議未來馬祖地區在「觀光立縣」政策下的的觀光發展策略。
二、相關文獻與理論
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1)「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中強調,永續觀光發展應考慮永續觀光發展地區之自然景點的特徵、謹慎管理遊客對資源的使用情形、根據遊客之最大使用量控制承載量、在生物繁殖關鍵時期防止遊客進入等因素,並提出五項基本原則:
1、未來提供觀光運用之自然、歷史、文化與其他資源,應遵守永續利用的保護原則,使觀光發展能為目前的社會帶來利益。
2、妥善規劃與管理的觀光發展不會對觀光地區造成嚴重的環境或社會文化等問題。
3、觀光地區的整體環境品質應視實際需求維護改善。
4、維持遊客的高滿意度將使觀光地區確保其市場潛力與流行。
5、觀光發展的利益會廣泛遍及當地社區。
綜觀近百篇有關馬祖地區的研究論文,主要著重教育(18篇)、聚落與社區(17篇)、醫療(12篇),其中對觀光發展之研究除劉剛(2004)「馬祖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歐陽忻憶(2005)「馬祖賞鷗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之研究」與廖偉谷(2006)「馬祖地區旅客對生態旅遊環境 態度與行為之研究」較偏重於生態旅遊,廖雅瑛(2006)「馬祖地區居民對觀光衝擊認知之研究」及王昇柔(2006)「馬祖民宿及海釣活動旅遊意願及願付價格之研究」偏重居民與遊客認知與意願的研究外,僅劉潤南(2004)「馬祖觀光事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從同質性較高的金門、澎湖觀光事業發展經驗比較分析,以TOWS矩陣分析與價值分析,尋求提高馬祖競爭優勢的觀光事業發展策略。本文主要係在劉潤南(2004)一文研究基礎上,以「無結構型」問卷深度訪問法方式,對當地產、官、學界主要決策者或意見領袖立法委員曹爾忠(馬祖選區)、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朱孟晃、連江縣長陳雪生、連江縣議長陳振清、馬祖觀光協會理事長謝承春(北竿選區議員)、東引鄉長馮印樂、東引鄉代會主席林德健、連江縣文化局長劉潤南、連江縣觀光局長曹爾元、縣議員陳建光(莒光選區)、南竿鄉長朱秀平、北竿鄉代會主席吳金平、莒光鄉長柯玉官、連江縣建設局長柯木順等共12人深度訪談,利用更嚴謹的SWOT分析,及作者在馬祖國家風景特定區多年的工作經驗與實地考察的結果,從島嶼永續發展觀點考量,研擬具體可行的馬祖觀光發展行銷策略。
三、馬祖環境資源
(一)、地理環境:
1、區位:馬祖列島,島嶼分佈宛如灑落大陸東南沿海閩江口外的一長串珍珠,南起北緯25度56分東莒的林幼嶼南岸,北至北緯26度18分東引的北固礁北岸,西自東經119度51分南竿的津沙村西岸,東迄東經120度1分20秒東引的世尾山東岸。行政區劃屬於我國福建省連江縣,包含南竿(舊稱上竿塘、南竿塘、南塘、鐵板山、馬祖島)、北竿(舊稱下竿塘、北竿塘、長岐島)、東莒(舊稱東獅、東犬、東沙、下沙)、西莒(舊稱白肯、白犬、西犬、西獅、西沙、上沙)、東引(舊稱東湧山)、西引、高登(舊稱下目、北沙、哥登)、亮島(舊稱橫山、浪島)、大坵(舊稱金山、大塊)、小坵(舊稱喪嶼、孫嶼)等10個主要島嶼及26處無人島礁。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方,距離基隆約114海浬(東引至基隆);北濱東海;西鄰閩江口、羅源灣、定海灣,與福建省連江縣、長樂縣、羅源縣、福清縣隔海相望,最窄處(高登島與大陸北茭半島)僅相隔9.25公里;南隔海峽與平潭島遙遙相對,與大陸福建省沿海可謂一衣帶水。
2、地形:馬祖列島原與福建地區相連,在最近一次冰河期結束,海水面上升後,星羅棋布於閩東沿海,其地形受花崗岩地質構造及板塊運動的影響,使得岩體節理密布呈現破碎狀,由於強烈季風與海浪侵蝕,機械風化遠比化學風化為甚,故坡急土薄,形成獨特多變的海岸與丘陵地形。
馬祖列島海岸線相當長,各島因沈水作用,形成岬角、海灣交錯的谷灣海岸地形,岬角之海蝕地形非常發達,裸露的花崗岩石節理(裂隙),受波浪動力、降雨、海水鹽分、 強風等諸多營力共同作用下,到處形成海崖、海蝕洞、海蝕溝、海蝕門、海蝕柱、顯礁、 海蝕平台、海階等特殊地形景觀。其中除東引,因距離閩江口最遠,沙源缺乏及該島陸地土薄,無足夠沙源補充,只有礫石灘發育而無沙灘地形外,其他如南、北竿與東、西莒,因距離福建海岸不遠,閩江流域侵蝕之大量泥沙,隨著海流與潮汐,輸送至離岸不遠的各島,形成部分灣澳的沙灘地形。礫石灘所孕育的螺貝生物較多,為居民採集維生的主要生活場域;沙灘的利用,除在高潮線以上地區進行農耕外,近年來有些則開發為休閒遊憩區。 馬祖各島大都為錐狀島嶼,山雖不高(最高的壁山海拔295M ),但相對於各島最寬處不到3公里,常有超過45度角,極為陡峭的山坡出現,雖形成極佳的展望環境,但卻造成馬祖地區發展的極大限制。不同的地貌,充滿著當地居民不同生活經驗的烙印,山谷至海岸帶主要為人群聚居之所,穹丘則為早期居民耕褥田園或柴埕,鞍部則為聚落間聯繫的通道,間有聚落分佈。 馬祖各島面積不大,且地質堅硬,無明顯的常流河水系,海岸邊緣谷系發達,多自丘陵頂端或崖頂呈放射狀V型谷直下海岸,匯集地表水,成為天然排水道,馬祖軍民多利用較大谷地下方,修建水庫儲水兼具休閒遊憩功能。
3、氣候:馬祖四面環海,就絕對位置而言,全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屬於副熱帶氣候;以相對位置而言,全區位於地球最大範圍海陸分布交界區,又具有季風氣候的特徵,受海洋季風影響甚巨,全年盛行東北季風,僅在夏季有西南季風吹拂。本區四季分明,各月平均溫度在攝氏10度至27.4度間,年均溫為攝氏19.1度。全區平均年雨量約為1195公釐,平均降雨天數為106.5天,平均相對濕度82.5%,春夏多雨霧,秋冬乾燥,分布不均,當地居民常以「日暈則雨,月暈則風」為準。
(二)、資源特徵:
1、海洋:馬祖列島,位於福建沿海,地處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西南方之大陸棚 邊緣,海底廣闊淺平,南、北竿與東、西莒各島周圍海域水深約介於15-30M;東引附近 海域水深亦僅約45-60M之間。春夏陽光可透射海底,有利於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加以本區鄰近福建第一大河-閩江及連江、羅源江等出海口,隨著春夏雨季大水,為本區海域帶來豐富之營養鹽與有機質,更利於浮游植物繁殖。且本區亦位於大陸沿岸流與南海西南季風流隨季節交會之處,前者為一低溫、低鹽、高營養鹽之寒流,後者為一高溫、高鹽、低營養鹽之暖流,兩者交會處,因對流旺盛,易使營養鹽與有機質上升匯聚,不但更有利於浮游植物繁殖,亦吸引溫、熱帶魚類群聚;冬季雖因氣溫低,不利浮游植物生長,但因受大陸沿岸流高營養鹽、高溶氧量等特影響,雖不若舟山漁場富饒,但仍有豐富漁業資源,配合本區花崗岩地質與礫石灘、沙灘地形,形成各式各樣的潮間帶,為多樣的海濱生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環境。
(未完待續)
馬祖觀光發展策略之研究/陳良源
- 201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