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智慧/明 道

  • 2010-03-23
 提起釣魚,自來沒有能比得過姜太公子牙的,所以,凡我釣客都當供奉姜太公為祖師爺,早晚膜拜,以求護佑。畢竟,無論你是溪釣、海釣,無論你的成績如何驚人,就算是那位能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也比不上太公以己為餌,釣來千秋萬世,永垂不朽的盛名。
 本來釣魚事小,不值一提,但是聖人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焉」,不信你到釣魚店問問看,各種釣竿,各類魚餌,配以各號魚釣、各類魚線,真是琳琅滿目,雖浸淫十年也不敢自稱專家,而這些,都還只是表面的學問。
 文王問太公:「您老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君子喜愛其中的道理,小人只管釣多釣少。」
 「釣」字藏有不少道理
 這當然只是太公拿來引起文王繼續發問的引子,不一定真的如此,但是,你若仔細想想,這釣魚的釣字,還真蘊藏著不少道理呢;鳳求凰要釣,凰引鳳要釣,事求人要釣,人謀事也要釣,小國事大國,最好先釣以增加份量,大國欺小國,更要先下餌才方便下手。可見,人生、社會、政治、軍事都少不了一個「釣」字,但是,要怎麼釣呢?據「太公釣譜」「釣引篇」所載,釣有四要,曰:「反求諸己」,「投其所好」,「見機立斷」,「定心靜守」。
 所謂「反求諸己」,是要先衡量自己的能力以決定要釣的對象,或用以衡量眼前對象是否可釣?例如只能承擔五斤的竿,不可貪心去釣十斤的魚;自己只有三分計謀,不可去挑十分心機的高人;同樣的,小學程度的男,不要去追大學程度的女;(此指實質內涵之程度,非學歷證件之程度也。)輕量級的殿軍,怎可想著去鬥重量級的霸王?如果你偏不反求諸己,硬要冒冒然而上,白廢功夫事小,一旦竟然鬼使神差大魚上了小鈎 ,別人的好運就成了你的歹命,沒有不是竿折線斷人落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
 既然「反求諸己」之後決定了對象,接著就要摸其習性,繼續「知彼」的功夫,晝伏夜出的晚上下竿,夜伏晝出的白天下餌;喜吃植物餌的不用蚯蚓,中意動物餌的免下地瓜;又有喜愛風流倜黨,出手大方的,便用風流倜黨,出手大方釣他;更有偏好身材高挑,長髮披肩的,就以高挑身材,披肩長髮吸引;國際之間也是如此:需要經濟支援的以大把鈔票結交;巴望出清存貨的就率農經採購團拉攏,名目雖然不同,釣法實則一也;太公曰:「人餌取魚,魚可殺。」就是說在「投其所好」之下,殺之有理,雖死無憾矣!
 誘餌既下,除非是那十三點魚,否則沒有馬上一口吞的,那魚總會思之再三才作取捨,所以,釣客只有耐心等候,頂多再下誘餌,以促進其食慾,擾亂其判斷,雖久無動靜也不可灰心喪志,反要細心省察,時間不合乎?地點有誤乎?誘餌不對味?抑或釣子太明顯?最忌輕浮毛躁,才在東邊三分鐘,又到西岸兩分鐘;阿珠不見回音,轉頭就找阿花;總要如太公所說:「安徐而靜,柔節先定」,這層功夫就叫「定心靜守」。
 守候之時,務須聚精會神,細辨虛實,如何是小魚搗蛋?如何是大魚上釣?如何是欲嗔還喜?如何是真發雷霆?如何是以進為退?如何又是欲擒故縱?都要在那一點浮標間明察秋毫,因敵而動;當收速收,當放立放,一有猶豫,魚餌俱失,但餘空 ;太公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這些道理就是在一次大魚脫 後領悟出來的,是為第四招「見機立斷」。
 釣法四要,無往不利
 以上所講,是「釣法四要」的名目鋼要,都是太公親身所悟,更經太公親身所證而奏大功;比方第一招「反求諸己」,太公自忖有釣文王之能,才敢在渭水之濱故佈疑陣引文王上 ,若是太公才薄,見王發抖,話不投機,縱有千萬裙帶牽引,也不濟事。
 第二招「投其所好」:太公知文王有心于天下,故話匣子一開就由釣魚直接引到天下,使文王精神一振,興緻高昂的邊聽邊問,欲罷而不能,最後不得不「載與俱歸,立為師」。
 文王初見太公,以一句最為平常的寒暄語問曰:「您老喜觀釣魚嗎?」在文王想來其回答不外「喜歡」或「不喜歡」,而事實上太公已在釣魚,自然是「喜歡」的成份居多;誰知太公答曰:「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這種回答出了文王予想的兩種選擇之外,乃覺得不凡而有趣,急忙追問下文;顯然,太公看出文王口中所問者,並非心中所欲知,乃一語驚人,使文王在一問之下就不敢看輕了太公;這是第四招「見機立斷」的實用。
 而第三招「靜心定守」太公更是使得爐火純青;蓋因太公早有入世之心,卻絕不肯毛遂自薦,必要等著文王自己上鈎 而「載與俱歸」,甚至等得鬍子花白仍不肯廢,這等功力,凡我釣客不可不細心領會,深加修鍊。
 江湖之大,處處游魚,何處不可釣?四海之廣,處處背餌,何處不可食?因為人人可為釣客,人人也都是游魚,既然身在江湖,就沒有不吃餌的道理,所以,「太公釣譜」在「釣法四要」之外,又提出「索餌六訣」,前者攻中帶守,後者守中帶攻,攻守互用,機在其中矣!
 索餌六缺,可資運用
 「索餌六訣」,「曰疾、曰慎、曰漸、曰驚、曰忍、曰狠」,歌曰:「釣法四要古來稀、索餌六訣更出奇,疾如蒼鷹博狡兔,臨淵履薄步慎移,漸取有如蠶喫葉,風擾鶴驚草本愚,淵龍忍待飛又日,狠刀斷腕不足情,六訣運用如神妙,四方喫盡笑嘻嘻。」
 這段歌訣載于「太公釣譜」中「索餌篇」首段,秘藏千年,向無外傳。
 原來這世間許多大小游魚活得懵懵懂懂、冒冒昧昧,有路就走,見餌就食,全不知餌中竟會有鈎,鈎上竟會有線,線外竟會有人,人手竟然有刀。運氣好的糊裡糊塗到公卿,走歹命的莫明奇妙入牢籠,因此,「太公釣譜」立「索餌」為一篇,表明食餌有法,非可輕心。
 疾如蒼鷹下博狡兔
 「疾」字訣,歌曰:「疾如蒼鷹博狡兔」。
 疾者快也,所謂:「迅如奔雷,快若閃電,攻敵不備,趁人之危」是也。
 釣餌方下,載沈載浮,此時浮標未立,釣線未直,我乃覷準時機,倏進倏退,一擊中的,含餌而去,彼尚不知釣餌已失呢?
 使用「疾」字訣必須藝高膽大,洞燭機先,見利不失,遇時不疑,方可為功,世上有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就是中了「疾」字訣的暗算。
 三國演義九十二回,孔明大軍來到南安,遣降將崔諒入城,策動太守楊陵謀反,誰知崔反與楊等將計就計,要「賺蜀兵入,卻在城中殺之」,崔諒乃回告諸葛:「楊陵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輕動」,孔明就派大將關興,張苞,夾在崔諒原轄降兵之內,由崔統領偽裝南安援軍混入城內,約時裡應外合,崔諒又將此計告知楊陵,欲先取關、張,再擒孔明,蜀兵危矣!
 誰知孔明早有計算,關、張二將才到門邊就手起刀茖,軒楊陵,崔諒于馬上,四面蜀兵齊入,南安遂下;這一段計來計往,鈎餌紛飛,最後,孔明以「疾」字訣勝。
 太公兵法有言:「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勝敵者,勝于無形……」以及「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瞑目」都是「疾」字訣的闡發,可見太公兵法實乃「太公釣譜」的延伸。
 謹慎小心穩紮穩打
 「慎」字訣,歌曰:「臨淵履薄步慎移」。
 慎者小心也,所謂「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是也。
 當你正早點沒吃,午餐未飽,晚餐沒著落時,忽見一餌在前,此時驚喜固不待言,但是,只有那山中野魚,海裡蠻魚,以及半吊子小魚才會不假思索一躍而上,運氣好的早鳥早食,運氣背的早鳥早死;你看那老成持重的奸滑老魚,左一圈,右一圈,忽而近,忽而達,然身體一碰,再不尾巴一攪,總要前思後想,再作定奪。
 比方中秋將屆,而你手頭正好掌管一件招標工程,忽然來報大大建築公司王經理送來月餅一盒,月餅之下赫然十萬大元;又有小小工程公司張主任攜來水果一簍,而蘋果之外,竟以千元大鈔包裝;此之時也,浮標已立,釣線已直,「疾」字訣已無用武之地,只好祭起「慎」字訣,想想不吃有什麼好處?吃了有什麼損失?或者不吃之下,如何用以沽釣清廉之譽(可參考「釣法四要」)?獲領「清廉獎金」?吃了之後,又如何掩藏遮蓋?防止東窗事發;于是,家庭幸福,一生榮辱,子女尊嚴,社會信譽就在這「慎」字訣下賭輸贏;誘餌當面,可無「慎」乎?
 當然,「慎」字之下難免會有損失,像司馬懿西城遇孔明,正巧孔明無兵無將,逼不得已使出「空城計」;司馬懿見孔明夷然不懼,在城上撫琴作樂,驚疑之下乃祭起「慎」字訣,判斷孔明是以自己為餌要誘他上 而失卻擒殺孔明的千載良機;但這是司馬懿未曾熟讀「索餌大訣」致有此失,因為「慎」字之下,另有「驚」字訣,「忍」字訣可為輔佐,所以,這是司馬懿之失而非「慎」字訣之失,更何況司馬懿大疑曰:「亮本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運若進,中其計也,宜速退。」如此看來,反倒是孔明得了「慎」字訣的實惠,虛實互用,變化萬千,不似司馬懿之讀死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