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的缺口/涂美珠

  • 2011-04-28
 俗話說:「童年時的環境會影響人的一生。」現在的小朋友,由於過早接觸網路,時常就是在玩遊戲,導致童年中少了與人互動溝通的一環,以至於長大後,不擅長與人溝通,碰上軟硬釘子也只能把自己關在遊戲的世界;由於童年時在網路上接觸到的遊戲大部分皆是打打殺殺的遊戲,於是價值觀就起了偏差,日積月累下來,與人溝通出了問題時都以較偏激的方式來解決,更導致現在犯罪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這顯然是充滿危機的一種社會問題。以前的新聞報導常常看到狠心父親打死小孩,現在則是叛兒弒父,這都是由於童年所接觸到的資訊所衍生突變的現象!孩子的童年不正是少了一點點什麼嗎?如同料理烹調過程鹽少加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嚥,如同少了一塊卻沒完成的美麗拼圖,誰來幫忙拼上?而那種想要掙脫心靈中舊秩序的衝動,也劃破了童年的怡然。
 出生在貧窮農家的那個時代,小孩子犯錯時,爸媽要小孩子站好在原地,我們小孩子不用爸媽劃圓圈就會直直的站著,爸媽拿藤條出來打到手酸,我們小孩子還是不敢亂動,也不敢頂嘴。在家是這樣,學校上課也是乖乖的,不像現在小孩,動不動就提告老師、傳送emai寄給教育部、請出民意代表、議員、立委等開記者會;在課堂上常常看到遲到、早退、接手機、打簡訊、看漫畫、嗆老師,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會變成這樣呢?因為學生知道,老師沒有辦法拿他怎麼樣,於是越來越猖狂,進一步的變成霸凌!是學生不懂上課禮儀,不尊重老師還影響其他同學上課!這群E世代的小孩就是生活太富足,爸媽也過度溺愛,所以心中只有自我,完全不會顧慮別人感受!手機關機是最基本的上課禮貌,連這都不懂。
 回憶我在澳洲的時候,我看到一個長相可愛又聰明的小男孩,寄宿在我們這邊的團體,他是個新加坡小六的小朋友,從小接受英語教育,但為什麼他會被送到澳洲這邊來,還來寄宿呢?依據新加坡社會局的紀錄看來,他已經有過三次的自殺未遂紀錄,原因都是告家長「家暴」,所以才被送過來。但他才來住三個月就鬧大事,這小孩又吞藥自殺,吞藥之前還錄音紀錄:「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思,大家都對我不關心,都不愛我,為什麼大家都要這樣子對我,所以我選擇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現在的小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心中到底想要什麼?有不滿什麼的呢?那小孩為何敢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這樣的舉動,單純是衝動希望周邊人的關愛嗎?
 每個人都有張臉、身體、以及雙手雙腳,但心性卻是大大的不同;有人的心就像隻小白兔一樣、有的人像匹狼、有的人像貓頭鷹,大家都活在屬於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的範圍;但有些人卻一直看不出到底長什麼樣子,也許是很微小,也許是新的物種,但這些人總有個共同點,實在讓人感受不到存在感。存在感似乎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透過溝通、外表、眼神、自信等等,何不跟隨自己內心的呼喚,掙脫外在價值縛在自己手足上的麻繩,做最好最真實的自己?
我認為小孩子有需要學習一些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是每一個體「自己的一生」。現在孩子的共通點,除了電腦、手機,真的深深地感觸,現在的小孩物資雖然充足卻不見得比較幸福,更是覺得,琳瑯滿目的商品,也只是苦了做父母親的;人往往對隨手可取得的物質是矛盾到沒有珍惜的考量,那怎麼能感恩士農工商各階層人的付出?內心怎麼會有踏實與真實的感受?只有多出一份傲視現實的疏離與冷漠感。這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等待生命歷練挫折的緊張過去。我們這種家境不太好的小孩,父母把我們養到成年就很不容易了,凡事只能靠自己,社會就是這麼殘酷。
小時候的生活真的不是很好,但我過的很純樸、踏實、燦爛;有小溪、小河讓我遊玩,鄉村小徑讓我遊走,小山丘讓我攀爬,或是與朋友們聚集一起烤地瓜,田園的自然生態一路伴我成長,豐富了我的童年記事;相較下,生長在E世代的小朋友,生活富足安定,食衣住樣樣不缺,卻少了許多童年的樂趣,也少了一份愛護自然的心;為彌補E世代的小朋友,學校與社會相關單位一同規劃好多好多的自然生態保護區,提供一個樸實的童年。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小孩,童年就在爸媽的強迫學習下生活,導致青少年的日子裡,不管孩子如何地不情願,滿腹牢騷,他們的心裡不禁暗自咒罵著:討厭學習,不願意學習,浪費了黃金歲月。
現在的爸媽太忙碌了,忙著工作、賺錢、養家活口,目的是要給孩子最好的食、衣、住、行、教育和娛樂環境,不管A計畫或B計畫的目標都是讀書再讀書的成龍成鳳、鶴立雞群,卻忘了自己的孩子不是雞也不是鶴,不一定要如此;然而豐富精神領域的自在性、心理溝通的模式和人生經驗的吸取這些方面的互動就自然地缺乏了,甚至都沒有,所以無法締造真實的自己,自我價值必然也是會有偏差的。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接受「少子化」浪潮的衝擊而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父母的寶。那我們的生活態度去了哪裡,想要教好E世代的孩子,當然包括校園的老師們,應重視這一塊。想一想以前的人不會電腦,只有高中職學歷,但什麼事情都會做,包括地上有紙屑會自己撿起來。記得本校的董事長感慨的說了一個實例:「有一天,他要一位碩士畢業的新進專員為他影印一份資料,卻等到下午還未有結果,他問道:『印好了嗎?』這時,那專員回報說:『報告董事長,公司的列表機跟學校的不同,所以我不會操作」。
乖小孩靠順從父母與老師得到稱讚,會考試的小孩靠成績證明自己,我想這就是學習人生吧!每一個體是獨特的存在,心路歷程是一種曲折式線條的伸延,表面是崎嶇又立體式的面對生命旅程的曲折、崎嶇與複雜。我們都有共同的感觸,社會變得這麼混亂、虛偽,應該就是大家心中沒有體諒別人的心,少了關愛就不容易感激、感恩別人,每一個故事裡的自己正是這樣的人。
大家對現在小孩子最大的議論,是我們的孩子對人不尊重,也不知道如何去尊重生命,更體會不到別人的痛苦,缺乏同理心,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去尊重別人的」。父母總是默默地為孩子精打細算規劃一個最好的未來,希望自己以前沒有的,孩子都能擁有,在父母高度付出的背後,更是一種重重的期待。有的孩子選擇一肩挑起,卻不快樂,有的孩子則無力承受,只好選擇叛逆,找尋自我。如果父母師長的善意與關心,換來的是孩子的傷感與挫折,是不是父母師長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主導角色需要調整?我想誰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付出,換來孩子的背叛或傷感;也許太沉重太黏膩,讓孩子的生命失去自由的色彩,也可能過於輕心放縱,讓孩子少了踏實的牽引,在這收放的拿捏,全仰賴父母師長最深刻的智慧與用心。
引導反思:現在的父母忙碌於工作,忽略了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關愛,孩子也因為父母的忙碌而疏於溝通互動,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不斷的給予關愛,如果親子間的關係模式只剩下需求與給予的話,真實互動肯定是蕩然無存;父母一直思考的是如何為孩子鋪一條最好的路,卻沒想到孩子是否願意接受或適合這條路。
網路的功能是帶給人們便利,而不是提供孩子們不該現在獲得的資訊,導致孩子們從小就獲得當下無法理解的資訊,影響了孩子們思考上的改變,極端地扭曲孩子思想的成熟度。倘若現在的父母能有多一點時間來陪伴孩子,孩子們能少碰一點網路,是否能使親子關係變的更好?許多父母並不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陪伴孩子,所以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一直無法圓融,孩子也許是不懂得表達的方式與技巧,造成與父母溝通不良,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的似乎不僅是溝通或詳談,最需要傾聽彼此內心的聲音,畢竟出入場所不同,談論的話題也不同,看的電視節目等等許多的點都是父母與孩子不同的地方;孩子,請多思考父母的立場,也請父母親多體諒孩子的成長是漸進性,寬心給予適度成長的空間,多回合的溝通與無限性的關愛,多給孩子一點自己思考的時刻,這樣一來,親子間的互動肯定會和諧許多吧!父母一心一意的所願,依舊是孩子有比自己更好的路可以走,孩子希望的只是父母多了解自己一點;我想總有一天,孩子一定會明白父母無怨無悔真心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