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頭的迷失/涂美珠

  • 2011-06-14
我有一位大四學生,雖然年輕,但發現他展露笑容時,掛在臉上的笑紋似乎比年過五十的我還多了一些些,想必身心早有過支離破碎的歷練;那對眼神總是飄浮閃躲著人,企圖躲開別人的窺視、監控與讀解,他不能直視我的眼睛,想盡辦法敷衍,讓自己的眼神拖著掩飾昨日種種生與死的過往事;身為老師的我開始透過「真實的師生情」洞察烙印在他內心傷感的痕跡,一心想引導他趨向真實與善良;一個學期的師生互動,歲末一張賀年卡寫道:「主任,家鄉的人都說我的面相和善多了,還問為了什麼改變了?」「我在心裡喜孜孜地笑著,哈哈哈!」我看到學生轉向善的一面了,我相信人性是向善的,而任何人都必須在人群中盡善盡職責,才能問心無愧,如果離開了善,任何價值都會失去重心。
他描述自己的童年既歡樂也悲傷,樂的是「我是一個新生命」,到處探險新鮮物,感傷的是社會與家庭,由於外來的人、事、物一點一滴侵蝕著自己的身心靈;那些時候的他還不懂「自己」是什麼?就像海綿一樣,營養物質也吸收,有毒物質也吸收,不相關的物質也吸收;總而言之,那時候的自己就是一塊海綿四處亂流竄,不知不覺中,連自己真實的生命也一點一滴跟著流失,因此也讓自己的內心趕走了善良,迎接了黑暗入心房。
他說,國中、高中的「自己」開始起了微妙的變化,這時期說也奇怪,常常無端地極度的「自我膨脹」,更讓自己的名利意識高漲,暴力、權力鬥爭、欲望、情感、酒精、菸草等之類的糜爛物就伺機溜進他的生活世界。我想這不是單純的叛逆,殊不知我為何要如此地放縱自己?自己只不過是傻傻地走上別人為我安排好的路。每天總是呆呆望著不可知的遠方,喃喃自語:「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大家都是這樣嗎?」「驅使著自己的心傾向外在是因為失去了什麼,很顯然自己的內心是憤憤不平,差不多要使自己瘋狂了!」「想要活下去,只得走出去尋找活路!」
 引導反思:只問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快不快樂,顯然是不夠正確,如果人人都按自己所喜歡的方式去行動,發生衝突時又要如何解決?進而思考「只要是我喜歡做的事,為什麼不一定可以做呢?」
他對自己無法理解,莫非這才是他真正的個性!人的個性究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家庭因素等所造成的呢?高中因運動身體受了嚴重的傷,辦理休學,在社會實實在在的生活一年,依然持續著醉生夢死的步調過活。直到某一天接觸到一個叫做「靈氣」的民俗療法,一開始他覺得很神奇,可以靠雙手傳輸一些能量給需要的人,也可以改變很多身邊物,所以就決定去學學看。一開始的心態也是跟名利脫不了關係,學著學著開始改變了一些對生命態度的認知與理解。這段期間,由於學了這個特殊課程,也認識很多社會上的前輩,如賣水晶的、生意人、電腦工程師、政治人物、家庭主婦、演員等,他們常常會互相分享自己人生的體驗,我是年紀最小的,我一直都是無聲地在旁邊靜靜的聽,聽他們自己真實的故事,最真實的體會;這時候也經常問自己:「你真的快樂嗎?不再說什麼。」
 課程結束後,老師帶著我們去台北萬芳醫院為病人做義工診療,實際情況大概就是十來個人對著一個病人伸出自己的雙手傳送能量給他,時間只流逝了10分鐘,天啊!那些病人竟然就像被打通任督二脈一直吶喊,然後眼淚就是不止,我真的有點被嚇傻,我心裡偷偷想:「他會不會突然掛掉啊!」不過看其他大人還是很鎮靜,我繼續把雙手放著患者身上;結束之後,那病人的臉色紅潤,有別於跟剛開始那種就像中毒的表情差了十萬八千里,他一直擁抱每一個人說「謝謝」,等他要抱我的時候,其實我很害怕,而當時我甚至心想會不會我也被傳染癌症,而且我覺得他們很醜陋、很不舒服,對那一刻的我來說,一點都不像大愛台演的那樣的感人,哈哈…,但我們還是擁抱了,還抱特別久,最後他也跟我說了聲謝謝,回程的路上我頭腦一片空白,那一句「謝謝」一直在我腦中回盪,這是怎樣的感覺?一直以來覺得很奇怪從沒有過這種感覺,我也想哭,但,眼淚因為我的虛假而掉不出來。
到了夜晚,我一如往常的開車去目的地,大家去海鮮店,喝酒吃大餐,酒精發威煙燻雙瞳,我頭好痛,腦海中一直聲聲道著:「謝謝,謝謝,謝謝…。」又看到眼前一群人在划酒拳,拳聲此起彼落,突然一陣噁心,跑去外面的水溝吐,龍潭的天空時常是細雨綿延,就像電影中一樣悽慘,看不清的視線也看不清自己。
這時的他體會到不用暴力,發自個體內心「關懷與感謝」的力量,可以幫助別人。
按照計畫找了一所連國中畢業證書都不需要的高中,錢繳一繳就入學了,學校也是一間學店,同學們倒也不錯,生活還是照過,起床先跟朋友喝組保利達,然後買早餐到學校吃飽再睡,中午起床,擦一擦桌子因體溫起的霧氣,就去學校的餐廳覓食,下午就翹課跑去跟體育班一起運動,四點多下課就去上班,凌晨一兩點下班,假日就出去玩;也常常在思考一直覺得這樣的生活到底是要做什麼,每天就是空虛度日,也很忙碌,但總覺得自己的內心很空虛,找不到一個方向,總覺得缺乏什麼,也對自己的生活一切感到很厭倦,只有跟女朋友在一起時間覺得很快樂。
 引導反思:現在的人如果缺少深刻的道德意識與基本的道德修養,就無法由內心培養「肯定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尊重別人(人人皆有特色優點)」的情操,恐怕難於分享自由與自在啊!
三年過去了,一直在想要不要讀大學,也覺得大學在像這種模樣讀四年也沒意思,同時也覺得工作雖然錢很多很多,但是實在很乏味,考慮了很久;舅舅叫我回巴西跟他一起工作,這吸引力可大了,考量了很久,要去讀大學還是繼續工作,還是去巴西工作;面對人生許多的轉捩點時,應如何的選擇,我把這問題告訴了舅舅:「我一直很空虛,我努力工作,但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讓自己快樂。」舅舅告訴我:「你都為了虛幻在生活,當然會不快樂。」說真的,我當時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他又跟我說:「你去讀大學吧!你還不夠成熟,太早出來工作,你的人生後期會堅持不下去。」我一直都很聽長輩的話,因為「我一直深知小聰明還是比不上實際經驗的」,當然還有加上一些其它的因素,所以我就選擇讀大學。
進大學三年又幾個月,我真的變了很多,從新的環境、社團、同儕相處間,面對事情的態度、生活的獨立自理、溝通,我漸漸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認識自己,找到了詮釋快樂的態度是什麼!社團讓我了解對事情的經緯,怎樣的態度就會造出怎樣的結果,給了我很多體驗學習的機會,讓我對人的了解更深入一層,加寬了我對世界視野的認知。由於住宿在一起,同學讓我提早了解一個家的形成有多麼不容易,犧牲、忍耐、包容、持續維持的生活習慣等等之類的;新的環境逼我獨立、承擔、孤獨、應變,新的環境也就是一個持續性的壓力,自己也是自己的拓荒者;這三年多來我又改變了,又是一個新的自己,其中的快樂、淡淡的喜悅、很多很多的新體驗,而那些體驗無法用言語解釋,是那些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一次又一次就像水杯滿出來被冷水滴到那種剎那間驚醒的體會。
其實,我還沒辦法給自己一個定義,我只知道我必須要一直盡我所知的「謙虛」,且努力的學習生活之道。從前的我為了讓別人看到我,我虛偽疲勞的讓自己「膨風」,現在我把自己縮的很微小,但不是洩氣,而讓自己學習「小而圓融」,在圓融之中讓自己茁壯成長。當人自己到了可以看到優美的風景,有水有花,樹木茂盛,土地肥美;但你只是看看,不能得到手。因為那是別人的土地,他們讓土地荒廢,你也別想在上面種點什麼,否則,他們會恨你、怕你,他們知道肌餓的人會搶他們的飯吃,他們肥美的土地會被侵占。但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在別人的肥美土地上種植,不管你有多麼努力耕耘、播種,因為那不是你的土地。
 孩子在迷失的日子裡,猶如蓮花池畔溢出的水滴一樣,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聲色貨利的刺激,往往短暫而易於消失,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大部分人並不明白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是跟著周邊盲目地追求聲色。社會的規範和錯誤的看法,常使許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生命中有許多的追求並非真正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也許透過這層反思,會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一些。回想起來,這也是很衝突的一件事,孩子在哪裡跌倒了,卻希望可以在這裡爬起來,然而又因為看到相同的情況而想暫時逃離。
孩子,請學習一點讓自己的情緒不要太放縱的生活態度,進而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凡事先「忍一下」「理解多一點,就能多體諒一點」這麼一來彼此都能遠離困境。人只有依靠自己的正確認識,才能鑑別是非對錯;孩子,要知道,做很多事如果一步踏錯,有時是無可挽回,為了避免在自己的一生中遭遇這一類事件,引發的不可收拾的後果,就需要學習「居安思危」,也就是要培養「危機意識」,並且一個人只要能心存善良,真誠待人,雖然不一定有福降臨,但也絕不至於招來禍患,因為災禍會遠離;人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實現,不能只顧及個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所以只有當個體捨棄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才能跨越;但願,在面對人事物選擇時,能邁出正確的一步,這樣一來就能讓自己實現生命的價值。當孩子站在生命的轉彎處,讓孩子豁然開朗,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心靈的指引老師、支持與鼓勵,在孩子遭遇挫折時把孩子撐起來的人,是孩子生命的啟發者;陪孩子一起思考生命裡的「轉變有時是必然,有時是偶然。」唯有光明才能趨走黑暗,才能讓光明重現。
引導反思:寬「恕」的表現是出於真誠的心,顯示了道德的自主性,父母師長能培養孩子養成「承擔」的態度。人若獲取越多財物,表面看來是得,而其實是失,因為身心為物所役,產生各種障蔽;若能少事少欲多知足,就可以擺脫物質欲望,身心就能自由。如果依循「節儉」的指示,將可開拓擴大的心靈空間,容許每一個人真正活出自己。因為節「儉」就是要約束自己的欲望,寧少勿多;更希望「寬恕」「包容」「節儉」都能成為我們教導孩子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