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峨嵋樂山大佛紀事/陳寶明

  • 2011-08-24
早餐後,搭車前往距離成都150公里遠的樂山景區,為了看完整的「樂山大佛」,先搭船遊江,在江上眺望「樂山大佛」,並攝影留念,之後回乘船碼頭,再驅車前往樂山大佛景區:大佛位於樂山市區以東三公里的凌雲寺之側,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區隔江相望,因為從屬於凌雲寺,樂山古稱嘉定,所以樂山大佛歷史上也被稱作凌雲大佛或嘉定大佛,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的斷崖開鑿而成。
彌勒佛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是樂山最著名的景觀;大佛雖然經過千年風雨,至今仍然安坐在岷江之旁,原因是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大佛有了保護的重要作用,這些隱匿水渠和洞穴,有排水、防濕與通風系統,可防止大佛的侵蝕性風化,中國國務院於1982年公布樂山大佛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6年,峨嵋山「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最初興建於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713年),是由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海通和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每當夏季汛期,江水直衝山壁,形成漩渦水流,造成船毀人亡悲劇,海通和尚立志開鑿彌勒大像,他遍行大江南北、江淮與兩湖一帶,勸募錢財,欲仰賴佛的無邊法力,轉化湧浪,減緩水勢,永鎮風濤。
據說工程開工後不久,就有地方貪官來索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他為維護善款甚至說出:「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貪官仗勢欺人,反機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挖出一眼以明志,貪官大驚,奔逃祈求原諒,但因工程浩大,佛像尚未落成,海通便已過世,工程也因此而停止。
大約過了十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奉金,海通弟子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因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順利,當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因續建者章仇兼瓊升任戶部上書,赴任後,工程再次停工,直到貞元初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出巨資重新組織,才恢復了開鑿,終於在唐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建成,前後共歷時九十年;韋皋撰《嘉州凌雲寺大米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在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據相關文獻記載,樂山大佛在完工時,為彩繪金身,外圍曾建築十三層的樓閣,名為「大像閣」,宋代稱「天寧閣」,大佛兩側的山崖上可以看到幾十處的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明朝末年毀於戰亂,傳說是被張獻忠所屬的盜匪焚毀,此後大佛就一直處於露天之中,承受日曬雨淋;由於周邊屬濕潤地區,凌雲山紅砂岩的強度不高,近年來大佛受到風化情形較為嚴重;1914年曾進行過維修,民國時期,大佛也一度成為地方軍隊練習的標靶,面部有所損傷。
大佛的頭頂與凌雲山山頂平高,足踏大江,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凌雲山與其南側的烏尤山原本相連,秦代李冰為減緩江中水勢,在山間開鑿渠道隔開兩山,因此烏尤山也稱為離堆,近年來,遊人發現從樂山城區的迎春門碼頭望去,兩山的形態酷似一尊碩大的「睡佛」,其中烏尤山為佛頭,凌雲山為佛身,而樂山大佛恰好在「睡佛」心胸的位置,正可寓意「心中有佛」;整個「睡佛」全長1400公尺,頭部及全身非常傳神,仰面朝天,體態逼真。
1962年,中國政府撥專款對佛像做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1990年中國政府再撥款對大佛進行比較澈底的維修,199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樂山大佛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讚譽「東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斯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
樂山大佛簡介如下:大佛高度有71公尺(比第二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出18公尺),是一尊米勒佛坐像,著雙領下垂袈裟,雙手掌撫於膝,造型莊嚴,足踏蓮花;佛像本體高59點98公尺,頭高14點7公尺、寬10公尺,目寬3點3公尺,鼻長5點6公尺,嘴寬3點3公尺,耳長7公尺,頸高3公尺,肩寬28公尺,體寬28點5公尺,中指長8點3公尺,腳長10點5公尺、寬9公尺,頭頂有螺髻1021個,每個都如圓桌大小,耳中可站立二人,每隻腳的腳背上都可容納百餘人,大佛比例勻稱,面相端莊,姿態雍容,氣魄雄偉,總面積約八平方公里,屬峨眉山風景名名勝範圍,是中國四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嵋、下朝凌雲」之說;大佛旁邊的配龕內有護法二天王像,高約16公尺,寬約6公尺,身著戰袍,手持法器 ;右側有九曲棧道(俗稱九道拐),山崖兩側還有許多歷代題刻與石龕雕像,惟多已風化,只有「西方極樂」和「三佛」兩龕以及右側的「大佛洗腳,樂山淹沒」的碑文保存較好。
在江上眺望大佛莊嚴坐像與親自走一趟樂山景區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聽到有遊客對大佛的觀感是「不去終身後悔,去了後悔終生」,那他肯定是在江上遠觀大佛的遊客,只有親自走一趟「九曲棧道」覲見大佛,近距離感受中國佛教文化的深度,就能不虛此行,也能對大佛的各部位結構有較完整的了解,以下僅就見聞分享讀者:
一、大佛頭頂髮捲用石塊嵌入:大佛頂上共有1021個螺髻,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一個一個嵌入,每一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嵌入裂隙,螺髻外表抹上兩層石灰,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到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處留有三塊螺髻石刻,其中兩塊較為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點5乘以31點五厘米,根部24乘以24厘米。
二、大佛兩耳部份以木頭為之:大佛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七公尺的佛耳,並非原來的岩石鑿就,它以木柱為主結構,再抹以錘灰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樅之,外飾錘灰而成,但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是如此,還是後人在維修時以這種工藝補修,已不可考證。
三、大佛排水系統遍佈全身: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致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流水溝,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點15公尺、寬1點26公尺、高3點38公尺的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尚未鑿通,右洞深16點5公尺、寬0點95公尺、高1點35公尺,左洞深8點1公尺、寬0點95公尺、高1點1公尺;這些微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濕與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至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公尺寬的浸水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但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沒把它打通。
四、大佛胸部內留有殘碑: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記載,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然是宋代重建「天寧格」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外圍曾建築木閣保護大佛,以免日曬雨淋,大佛的膝、腿、臂、胸和腳背上都殘存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磐石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稱為「天寧閣」,後毀之,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竟然被嵌在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
五、大佛宗教內涵:在中國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很大,第一個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依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祂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態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人戰勝急流險灘的勇氣與決心。
六、布袋彌勒: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據說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常背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過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七、九曲棧道與凌雲棧道: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同時開鑿的,棧道最寬1點45公尺,最窄僅0點6公尺,共217級石階,沿崖壁迂迴而下,可通到大佛腳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繞過佛腳是位於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懸崖絕壁間,「凌雲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約500公尺,與大佛右側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環繞曲折的步行旅遊道路。
「東方佛都」是在1994年5月建築完工,距離大佛僅一公里,是該旅遊景點的延伸,也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公尺範圍內,集中仿製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採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樓大小佛像雕塑。
「凌雲寺」也是主要景點,它建於唐代,位於大佛的北側,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佛寺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毀於戰亂,現存凌雲寺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之後又經多次修葺;「靈寶峰」有一座十三層的唐代磚塔,形狀頗似西安的小雁塔的靈寶塔;東坡樓是凌雲山著名古蹟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於棲鸞峰巔,是以廊、亭、樓組成的庭院式建築,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有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