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分別在不同的媒體,出現三則與全球海洋有關的報導:其一、中國大陸國家海洋局提出警告:渤海已成死海,就算從現在開始努力整治和挽救,也要歷經二百年才能重生。專家調查發現,注入渤海的五十三條河流中,有四十三條已經嚴重污染,其重金屬污染是正常量的二○○○倍以上,排污口附近已經沒有魚類活存。
僅二○○六至二○○七一年間,渤海污染量就增加百分之十八點二。一九九五年以前,渤海入口的漳衛新河的水還可以直接飲用,如今鴨子喝了就會死亡;海邊村子已無法住人,附近村民都已搬走一空。 從可飲用的潔淨河水,轉變成為有毒的污水,前後不過短短十二年,轉變如此快速,令人瞠目結舌。
其實,東海、南海也同樣受到河流入海的污染。只不過,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包夾下,渤海是個半封閉的內海,海水又比較淺,相較之下,污染濁度比較高,情況顯得比較嚴重。
其二、台灣學者指出,台灣四周的海洋資源非常豐富;但幾十年來,原本物種豐富的潮間帶,已遭破壞,消失魚種達兩百種之多。台灣西部海岸幾乎全部水泥化;填海工業區的開發,生命因此窒息。全台灣人工海岸超過百分之五十五,已經超過日本。
學者建議四面環海的台灣,應該建立海洋文化,而不是海鮮文化。台灣沿海共有二三九個漁港,平均不到六公里,就有一個漁港,密度太高了。
海峽兩岸人民,都喜好大啖海鮮;但沿海的魚種很多已被毒死,殘存的魚類因抗毒性較強,已經成為帶有強弱不同毒性的毒魚。很多營養學家和醫師都警告我們得減少食用海鮮,以免毒素累積體內造成病變。
其三、當台灣保育人士王愈超、楊世主等努力守護台灣白海豚、香港環保署與環保團體認真保護白海豚之際,日本漁民則在每年秋季大肆捕殺海豚,手法之殘忍、捕殺數量之龐大,早已引起世界保育人士同聲譴責。但日本漁民視捕鯨捕豚是日本傳統文化之一,咸認外國人無權破壞他們的固有文化。
最近新聞報導,日本和歌山漁民和前來抗議的好來塢知名影視紅星在海上發生正面衝突,抗議、阻擋不成的女明星當場傷心落淚。
日本人比華人更講究享用海鮮,其海鮮文化早已獨步全球;他們捕魚、捕鯨、捕豚事業之先進,更是獨佔鰲頭。
人類大量捕食海洋生物,可說是竭澤而漁,不顧後果;再加上高度工業化所排放的含毒廢水,快速毒化海洋,使原本充滿生命力的大海,逐漸邁向死亡。
想想,當大海的生命枯竭時,人類還能活存多久呢?
我們也許管不到別的地方,但是台灣,這個美麗之島、婆娑之洋,億萬年來與大自然相依共存,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在這裡繼續生存下去,所以值得全民用心保育。
海的嗚咽/邱富彥
-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