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所以對海神特別崇敬。聖女媽祖,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民間,都把她信奉為在驚濤駭浪中救苦救難的海神。從前大陸移民渡海來台時,幾乎都捧持著媽祖神像同行。據說:移民們在飄洋過海途中,每遇滔天巨浪襲來時,只要祈禱媽祖,即可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後來,漁民們出海捕魚,船上都供奉有媽祖神像,以保佑他們平安地滿載而歸。因此,信仰媽祖的人,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虔誠。當然,這與海島上的居民,以海為生,靠海長大,有密切關連。
大陸內地各居民,距離海洋較遠,甚而只是靠山吃山;所以對神農大帝特別崇拜,對福德正神———土地公也很尊敬,對東嶽大帝和城隍爺十分敬畏。但是,對這位航海之神的媽祖就陌生了。
台灣各地的廟宇,以供奉媽祖的廟宇最宏大,最華麗,最莊嚴,在各地成為名勝之一。現今,台灣地區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有四百一十五座,以西海岸的台南、彰化、台中、高雄、雲林等縣市分佈最多,且都靠近沿海地區。
建造最早的媽祖廟,是澎湖縣正義街十九號的天后宮。最有名的媽祖廟,是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一八三號的朝天宮,通稱北港媽祖,民間有謂「北港媽祖,鯤鯓王爺」及「北港媽祖興外方」的讚語,足證北港媽祖的 赫!
北港媽祖廟,我去過幾次,有一次正是農曆正月十五日慶祝元宵,在該右側樓上舉行花燈比賽大會;展出的花燈中,電動花燈就有十二座之多;另在北港溪裝設有水上花燈彩色噴泉,展覽期間吸引各地觀眾十七、八萬以上。入夜,廟前大街擠滿人潮,能擠上樓看花燈真不容易。
還有兩次,我是湊熱鬧,特選在媽祖誕辰的農曆三月廿三日前兩天;每次在廟前左側一家餐館吃罷海鮮,佇立街頭觀看各地進香團進香,實人生一大快事。最令我驚訝的是大甲進香團,善男信女像海潮一般洶湧而來,可能在三、四萬人以上。進香隊伍中,有一種叫「童乩」的,他們裸露上半身,很是威風地跟在神輿後面;在人潮或觀眾多的街頭,他們彷彿在表演極其殘忍的特技,用刺球擊背,以魦劍砍額,拿釘棍劈身,用銅針刺鼻孔、舌頭和臉頰。我看他們眼睛半睜半閉,腳踏著歪斜的步子,全身抖顫而又血跡斑斑,恍如處於催眠狀態,令人不忍卒睹。據說:他們已有媽祖的神靈附身,不覺痛苦;而善信們都對這些「童乩」們捧著香,虔誠拜拜。
農曆三月十九、廿日是北港媽祖繞境巡行之日,參加的陣頭、藝閣、花車、鼓亭、各式樂隊,一波接一波,加上看熱鬧的觀眾,總在三、四十萬人以上。在北港鎮的郊外堤岸,則停滿了各型遊覽車輛,漪歟盛哉。
慶祝媽祖聖誕祭典,不僅北港鎮朝天宮很熱鬧,另在台南市大天后宮、嘉義縣新港鄉奉天宮、彰化市南瑤宮、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宮、鹿港鎮舊祖宮,也是善男信女如雲,香火鼎盛。
「媽祖是什麼樣的神明?如何成神的?有何法力?」雖然,一般善信都已知道,但現仍要簡略述說一下。
相傳媽祖是五代末期,福建蒲田縣湄州嶼林惟 的第六女,她生時就有靈異。據說:建隆元年(公元九六○年)三月廿三日傍晚,從西北方有一道紅光,射入林惟 家中,他的夫人王氏腹中的胎兒,突然開始蠕動,不久即生下一個眉目清秀的小女孩來。林氏夫婦見是生了一個女孩,都很失望,但因小孩乖巧,也頗憐愛。可是,這個小女孩從出生到彌月,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啼哭一聲,於是其父就給她取名「默娘」。
默娘自幼聰明絕頂,八歲進入私塾讀書,過目成誦,還能粗解文意。到十歲後,她喜歡在家中焚香拜佛,誦讀經文或打掃門庭桌椅,從朝至晚,毫無倦容。
默娘十三歲時,在湄州嶼已頗有名氣,因她的儀態嫻靜,容貌秀麗,而又博學強記,舉止端莊,既孝順父母,復敬愛兄姐,鄉里的人都誇讚她。
這時候,有一名叫玄通的老道士來到林家,默娘不嫌老道士衣衫襤褸,依然邀他入室,敬獻香茗,施捨錢財,如是者好幾次。這個老道士大為感動,有一天在化緣時,他對默娘說:
「我看妳有生以來,就具有佛性,妳應該把妳的這副慈悲心腸,去拯救世上的人才對。」老道士說罷,即將他所藏玄微秘法,傳授給她;默娘一經解說,全然領悟。
傳說:默娘十六歲那一年,她和一群女友在庭中一口古井邊遊戲,古井不波,澄清如鏡。她邀女友們憑靠井邊照窺各自的芳容,忽見井底出現人影,手持銅符,向井口浮昇,她的女友們以為是妖怪來了,驚奔逃散。惟獨默娘鎮靜如常,且雙腳跪下,合掌便拜,狀至虔誠。那人原是神仙,他把手中銅符送交默娘後,就飄然昇空而去。
默娘獲得銅符後,潛心研習,不久學會驅邪降鬼的法術;鄉里的人都誇她是「仙女」或「神女」。
有一年,湄州嶼發生瘟疫,鄉人死亡甚眾;默娘指出病源在他們村中的水井,果然在井中淘出致病的死老鼠。
又有一年,默娘預告海上將有颱風,勸告村中漁民不可出海;但漁民不相信,還是相率出海。他的父親身為都巡檢,由於職責攸關,也跟著漁民駕船出海。沒有半天光景,果然颱風來襲,海上波濤洶湧,天昏地暗,漁民們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危險萬分。機智而聰明的默娘,乃在岸上點燃了她自家的房屋,方將所有的漁船引回岸來。
以後,她又常在水患中拯人出險,並能驅邪降鬼,善心義舉,傳遍沿海一帶。但她以救人為職志,不願結婚。
默娘二十八歲時,她父親在海上覆舟,她奮不顧身,泅水往救,曾與波濤搏鬥多時,雖然救回了父親,她自己卻不幸喪生。據古老的傳說:默娘就是在這次救父的孝行中,得道昇天成神。
默娘死後,據說時常顯靈。每當海船遇風,天氣晦暗,海潮洶湧時,船上的人即禱告默娘保佑,如在桅檣上或風浪中有紅光出現(俗稱「媽祖火」),即表示默娘已在暗中護佑的信號,即可安然脫險。
「澎湖紀略」記載:每年三月媽祖誕辰,海洋中無論大小魚類,照例要齊集媽祖廟前「朝拜」。屆時,常有鯨魚興風作浪,因鯨魚也要朝拜媽祖。台北關渡的媽祖廟,傳說在竣工落成之時,發現成千上萬魚類從淡水河口乘潮而入,在媽祖廟前巡遊一周,然後又魚貫乘潮回到海中。這些傳說,在在說明媽祖是海上的真主宰。
默娘成仙後,跟保生大帝一樣,生前雖從未舞槍弄刀、學習武藝,更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可是歷代帝王硬說媽祖是個女英雄,經常指揮神兵協助官軍作戰。在宋朝的史書記載:媽祖曾經一再協助官軍,戡平寇亂。在元朝也說媽祖一再保護漕運,成了一位在暗中相助的聯勤總司令。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也說媽祖一再保護欽差大臣宣揚國威。清朝施琅率領大軍平定了台灣,也說是得力於媽祖之助。因此,宋元明清歷代皇帝都曾下旨褒封媽祖,到清朝更加封媽祖為「天妃」、「天后」,最後封為「天上聖母」。
現在,媽祖成了航海之神,媽祖跟西方尊崇的耶穌一樣偉大,同為拯救世人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人們並不因為他們在危難時無法自救,而懷疑他們死後能否救助他人。
媽祖的神異傳說很多,但當船上水手與風浪搏鬥之際,深信媽祖會來拯救,自可增加勇氣、信心和毅力。我們不可以「迷信」二字,抹煞了宗教信仰的價值。
在台灣保護航海安全的神明,除了媽祖而外,還有一位水仙尊王,又簡稱水仙王。郁永河的「海上紀略」說:「水仙者,洋中之神」。易言之,水仙王就是海神。
相傳:古時往來於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船隻,在海上如遇到狂風巨浪,如採用「划水仙」,便可脫險,平安靠岸。所謂「划水仙」,就是求救於水仙王。郁永河在「採硫日記」中記載如次:
「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鉦鼓聲,人各挾一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
大意是說:作划水仙時,要眾口一齊作鑼鼓之聲,各人手裏一支筷子,彷彿端午節在比賽龍舟一般,虛作划船樣子,就可排除危難,平安靠海岸。
因此,台灣昔日的漁人、舟子、船俠或郊商,都很信奉水仙王,而在主要的港口,建立寺廟,奉祀這位海神水仙王。
台灣現有水仙王廟九座,其中澎湖三座,屏東二座,嘉義、新竹、基隆市及台南市各一座。台北市內原有一座,因在日據時代,為了拓寬街道,廟宇被拆毀;於是,乃把水仙王神像,移往龍山寺後殿奉祀。
水仙王是誰呢?在台灣水仙王廟內所見到的神像,有的只奉祀一尊神像,有的奉祀五尊神像,面貌各殊扮相不一,到底水仙王是一位?還是五位?
「台灣縣志」記載:「水仙廟……在西定坊港口祀大禹王,配以伍員、屈原、王勃、李白……。」
又在「淡水廳志」中載有:「水仙宮,一在艋舺街,乾隆初郊商公建,祀夏王。」
由此可見,水仙王廟內奉祀有五位神,是以大禹王為主神,以伍員、屈原、王勃、李白四人為配祀之神。
禹王治水,為國家建有大功,把他當作水神來奉祀,當之無愧。另四位又未治水,憑什麼也當了水神,配祀於水仙王廟內呢?這都是國人的同情心高度發揮的結果。
伍員字子胥,原是吳王夫差大臣,由於太宰伯嚭進讒言,夫差大怒,把伍員賜死,並把他的屍體拋落江中。屈原被楚懷王放逐,鬱鬱不得志,在五月五日投入汩羅江自殺身死。王勃才華洋溢,當他二十八歲時,前往交趾看他父親,詎料在南海覆舟溺死。唐代大詩人李白,傳說他駕舟賞月,酒喝多了,大醉之後,想撈捉水中的月亮,不幸被淹死。他們四人死時都與水有關,據說他們四人都成了神,因死在水中,當然是水神。
在台灣凡是航海行舟的人,除了祈求媽祖護佑外,還得祈求水仙之保護。每年農曆十月十日水仙誕辰,各地水仙王廟皆要盛大慶祝;尤其台南市水仙宮的祭典,更是隆重。
從媽祖和水仙尊王,就不難得知,凡是海島上或沿海居民,對與「水」有關的神明,特別尊崇。可是,在台灣媽祖的香火鼎盛,各地為她興建的廟宇多達四一五座;而水仙尊王連全配神在內有五位之多,在台灣奉祀他們的廟宇僅有九座。媽祖只是福建湄州嶼一名未婚的鄉下大姑娘;而古代治洪水的夏禹王,助吳滅越敗楚稱霸中原的伍子胥,以及天才蓋世文采煥發的屈原、王勃和李白,綜合起來蛻變而成為水仙尊王,尚不及媽祖十分之一的神氣與風光;何故?經不成熟的研究,發現原因有下列諸端:(未完待續)
由媽祖說諸神/幸 宜
- 201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