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雜話/明 道

  • 2011-11-01
 一、
 十八世紀英國作家西德尼•史密斯嗜茶如命,他曾說:「感謝上帝賜給我們茶,要是沒有茶,這世界不知成何樣子,不知還能繼續存在否?我不生在茶葉未出世之前,真是喜不自勝哩!」像史密斯這種人,在我們東方人看來,當然屬於盧仝、陸羽之流;論其性格,彷彿可以與之分為「皮包水」的類型。
 世界上的事,本來可真可假,不能一概而論。有人說茶是英國人的「國民飲料」;因之,我們似乎也得公認茶是中國人的「祖傳苦湯」(因曾有稱茶為苦藥者,故仿酒為黃湯例,姑且名之)。總之,在中英兩大民族間,茶之為物,真可謂是彼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飲料。尤其是英國人,在他們沈默、嚴肅、保守的性格中,竟把喝茶一事作為禮式,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習俗。
 清異錄云:「符昭遠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可謂『冷西草』也。」英國人的喜歡喝茶,可能與其國民性格有關,這是不無道理的判斷。
 二、
 不像史密斯所說,要是英國人不喝茶,不知英國要變成什麼樣子。摩文•瓊斯曾在紐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寫過一篇文章,對於英國人的喝茶精神,真是刻劃入微,描寫得十分動人,他竟把英國在二次大戰中,其獲勝的因素,亦歸功於茶。他的意思是:在戰事的試驗中,茶得到了勝利。茶可以使人增加勇氣,生長精力;英國人的作戰勝利,其實是茶的勝利。無論在交戰前後,進攻或後退,任何場合,茶總是不可或缺的。在其國定的救急手冊中曾規定有:凡遇受震或失血,第一步就應該給病人以茶。
 瓊斯在其大作中,還引伸到中英兩民族對於茶俱有同嗜,東西媲美,可是追本溯源;以歷史來論,中國人喝茶的資格,要比英國人老得多了。據史家之考證,茶由亞洲輸入歐洲,大約在明末清初,1655年左右,直到1738年,英國人才視喝茶為一種社交,從那時起,舉國浸淫於茶道,上至王室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每天總要喝上好幾回茶,才算是真正享受生活。
 提起我國唐代的兩大茶聖--盧仝、陸羽,若與英國人飲茶的歷史來相比,至少我們已經搶先了七、八百年。而且他們不但是喝了就算,並要加以研究發揚光大,著書立說,以傳後世,如所留傳下來的「茶歌」、「茶經」等,都是一些不朽之作,以歷史的悠久和流傳之普遍來說,世界各飲茶民族中,中國堪稱為老大哥,而茶更可為中國的「國飲」,亦該當之無愧的。
 三、
 歷代文人雅士歌頌茶的文章,不知凡幾。在明朝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中寫香茗云:「香茗之用,其利最薄,物外高意,坐語道德,可以清窗榻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避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餘散步,可以遣寐除煩,醉筵醒客,夜雨蓬牖,長嘯空樓,冰絃戛指,可以佐歡解渴。品之最優者,以沈香岕茶為首,第焚煮有法,必貞夫韻士,乃能究心耳……。」古人焚香品茗,乃養生的妙法,可是從現實的近代生活來看,這樣飲茶雖然是雅事,但也未免太消極了。
 英國人每天生活之中,也必須慎重其事的喝一次茶,其時間大約為早上10時半或下午4點半;在工廠中工作的工人,也是一日不可無此君的,他們稱之為「中早茶」或「下午茶」。在一天工作過程中,猶如機器的塗抹潤滑油,並不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投資,所以在英國人的眼光裡,每天喝茶是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
 為了這早上10時半的中早茶,英國秀山波頓的船塢,曾經以罷工來抵制加價;這種早茶本來只賣每杯等於4分美金的價錢,因為要加到5分而引起工人的不滿,他們認為茶是介於精神與物質之間的一種必需食品,猶之於我們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基本飲料,所以不能隨便加價,以免增加他們的負擔。
 四、
 品茗為文人雅事之一,中國幾千年來所謂士大夫的喝茶方法,能見之於典籍的不一而足,他們談到茶的品種,以至色、香、味及烹茶所用的泉水器皿等,無一不講究。以下錄文氏「品茶」一節來證明如何講究,以供同好諸君於公餘參考。
 文氏云:「古人論茶事者,無慮數十家。若鴻漸之經,君謨之錄,可謂盡善。然其時法用熟碾,為丸為挺,故所稱有龍鳳團、小龍團、密雲龍、瑞雲翔龍。至宜和間,始以茶色白者為貴,漕臣鄭可番始創為銀絲冰芹,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漬之,去龍腦諸香,惟新跨小龍蜿蜒其上,稱龍團勝雪,當時以為不更之法。而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至於洗茶候湯擇器,皆各有法……。」
 所謂洗茶,就是漂洗之謂,其方法:「以滾湯候少溫,洗茶去其塵垢,以定碗盛之,俟冷點茶,則香氣自發。」候湯係沖茶的方法,其過程:「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始始魚目為一沸,緣邊泉湧為二沸,奔濤濺沫為三沸,若新火方交,水釜纔熾,急取旋傾,水氣未消,謂之嫩。若水踰十沸,湯已失性,謂之老,皆不能發茶香。」
 烹茶飲茶的工具用茶洗、茶罐、湯瓶、茶壺等,茶洗:「以砂為之,製各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盡矣。」茶壺,古人以「砂者為上,蓋其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茶盞必須「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舊如玉,可試茶色者為佳。……茶瓶茶盞不潔,皆損茶味。須先時洗滌,淨布拭之以備用。」這就是飲茶工具的講究,諸君不妨試辦,茶道可得其一也。
 五、
 據歷史家的考證,天下事無不變化多端、日新月異。但其中不變的法則,只有熬鹽和烹茶,前者蒸發水份,使其結晶成鹽,後者則加上滾水使之泡湯,其方法自古至今,一成不變。足見世界上愈是單純和原始的東西,其源遠而流長;而長下飲茶的民族,其所以能天長地久者,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英國人最是保守,其飲茶的方法也屬守舊,後來未見有何新花樣加以改進,所以英國人喝茶,也可加上「國飲」的稱號,以象徵其對飲茶的一貫精神。
 英國人喝茶的嗜好,只要耳朵裡聽到一陣子杯盤的輕微碰擊聲,他們的神經便會感到緊張,雖然還沒一杯在手,但是身心的疲勞已祛了一半。當他坐下去,斟茶、熱匙、加糖、攪勻,接著舉杯、品味、潤喉、下嚥……你想,如此一層層引人入勝,還有一半未曾消除的疲勞將很快地消失,當然,等到一杯茶喝完,雖未見得每人都會「羽化登仙」可是至少也由於內心愉快的情緒,無形中便會增加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英國人喝茶之風,到十八世紀而大盛,在西伯的作品中,稱茶為溫柔素純而神聖的飲料。約翰遜博士自比為茶痴,一天到晚浸淫在苦湯中,二十年來,每飯非用茶沖灌不可;他的水壺一天之中難得有冷卻的時候,在晚上他以茶自娛,午夜品茗解寐,早上飲茶醒睡,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法佐爾的作品中也說:「我日常的飲料為茶,或是少許的酒和水;這是醫生的處方,用以治療憂鬱和愁悶的。」狄更斯在他的名著「辟克威日記」中,也曾描寫過一個女人,在早上連喝九杯之多,此姝真可謂海量。
 六、
 瀹茗用水,為千古不易的成法,而水對於茶的作用,真是微妙到不可思議。茶在英國所以成為大眾的嗜好,據科學家的研究,還是得力於水質的清冽,英國的水最適宜於烹茶。記得「幸福」雜誌裡有一篇文章,曾談及英美兩國的水與茶及咖啡的關係。據說,美國人的所以愛好咖啡而不飲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水質的不同,波士頓地方的水,其所沖出來的茶,和舊金山所烹的味道大不相同。英國的水宜於瀹茗,但沖咖啡就遜色得多了。
 古人烹茶最講究用水,專家著書立說,視為實用的一種學問。我國明代田子藝曾有「煮泉小品」之作,品評天下之泉水,語多精駭,其中「宜茶」一節有云:「……烹茶於所產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此誠妙論。況旋摘旋瀹,兩及其新耶,故茶譜亦云:蒙之中頂茶,所獲一兩,以本處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
 有些人喜歡嚼乾茶葉,以為其味無窮,別有一番樂趣,這是例外,如係真正品茗的人,就得講究烹茶的泉水,而今之茶肆皆取日常所用的自來水沖泡,那又另當別論了。
 七、
 除了水之外,茶具和茶葉的份量,其所做出來的茶味,都有極大的連帶關係。茶具以紫砂者為最佳。所謂宜興茶壺,這是最膾炙人口的茶具,講究的人飲茶都選購宜興的紫砂壺。
 外國人飲茶的器具往往比我們多,譬如六個人用的茶具,就包括大小點心的碟子,糖缸、奶壺、茶壺、茶杯、碟子等,此外還加上茶匙、糖夾、茶瀝、茶滓缸等,至少也有三、四十件,擺滿一桌,比不得我們四個人啜茗,只需四個茶杯、一把茶壺,桌面上總共五樣東西就夠了。
 西洋人的茶匙用途最廣,除了吃茶用來攪糖調乳之外,還有服藥之時用作量器,在他們的藥水瓶上,往往註明飯前或飯後服一茶匙等字樣。英國人列祖列宗傳下來的成規,泡茶時,每一茶杯用茶葉一匙。譬如三個人喝茶,壺裡必定放進三茶匙的茶葉,不過另外為了那隻茶壺,還得多加一茶匙。在英國北部地方,通常說這一茶匙的茶葉是給爹爹的;其實這是為了使茶可以增加濃度,即使多加些水,臨時要添上一杯半盞,也不至於淡而無味罷了。
 八、
 喝茶的真諦何在?恐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的。從傳統上來說,乃因為喝茶的習慣流傳愈久而愈深。如就茶的效用上來說,據《考槃餘事》論茶效云:「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然或有忌而不飲,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賦既去,而脾胃自消。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滌之,乃盡消縮,不覺脫去,不煩刺挑也。而齒性便苦,緣此漸堅密,蠹毒自去矣,然率用中下茶。」
 科學家研究茶的成份,其中含有一種苦味的植物鹼質,叫做「咖啡因」這是和咖啡中所含相同的刺激成份,也就是茶素。所謂明目益思、除煩去膩的作用,就是茶素所賜。此外茶裡還含有少量的維他命C,以及一些益血的成份,都是對我們身體有益的物質,所以每天能適量飲用一些如綠茶或紅茶,對我們消化系統及健康是有益的。
 在紅茶裡加一些牛乳及方糖,或幾滴白蘭地酒,不但香味濃郁可口,更具有提神醒腦的功用。
 英國人的喝茶不像我們一樣,只講求生活上的享受,而是具有一種積極的精神,把工作、生活、享受融成一體。中國人飲茶則寓有文人雅事之風韻,而把茶視作一種超凡脫俗的神品,據《煮泉小品》云:「茶如佳人,此論雖妙,但恐不宣山林間耳。昔蘇子瞻詩句有云:從來佳茗比佳人;又曾茶山詩:移人尤物眾議誇是也……。」
 此外,又如《考槃餘事》云:「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煮如法,不時廢而或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賞鑒者矣。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乳泉以灌蒿葉,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司馬溫公與蘇子瞻嗜茶墨。公云:茶與墨正相反,茶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蘇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對於品茗之事,總而言之,東方人注重精神文明,西方人則注重物質前進,各行其生活之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