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杜宗原

  • 2011-11-16
如同花團錦簇般的地球村,飽滿的文化果實與稻穗,告訴了我們多元文化的重要,現今的台灣教育以「認識」、「欣賞」、「尊重」、「包容」來俯瞰多元文化的發展軌跡,傾聽了多元的前瞻性與重要觀。
雕刻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多元文化在現今社會中引領了我們走向民主的自由,透過包容與互相尊重,展現不同的力與美,如同現在的新移民女性,將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個性,展現在樸實的生活中,看到了他們的韌性,以及用著厚繭的雙手造就他們的披荊斬棘的個性,「耐操」以及「不怕苦」的性格,啟動我們學習「珍惜」這元素。
努力成為一位台灣媳婦,從文化融合做起,不僅只是個性上的契合,連台灣的民情風俗,也必須要好好適應。本身的職業是一名老師,班上的有一位同學,他的媽媽就是新移民的女性,從她身上讓我學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特殊經驗。風塵僕僕從泰國嫁到台灣,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怕外人異樣的眼光,將自己像海綿體一樣慢慢吸收養分,逐漸適應台灣的生活,家長職業以買賣豬肉維生,一大清早,天邊的太陽熾熱打在大地上,告知了一天的來臨,那位媽媽,便櫛風沐雨的前往屠宰場,迎接每天的晨曦,在外人眼光中,滿身髒污、雙手油漬,那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卻在她身上看到了「珍惜」,比別人多一分努力與學習,讓自己趕緊進入狀況中,學會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在那位媽媽身上所學到的不僅是吃苦耐勞,還有著「泰國阿信」的封號。
用實踐代替責罰、以身教教導小孩,培養小孩的「品德」可說是一件令人動容的事,「不要讓別人看不起」這是她的名言錦句,不想讓自己的小孩因為自己是新移民而自悲,反而「化腐朽為神奇,化悲憤為力量」鼓勵小孩在繪畫比賽中一展長才。每個人都有價值存在,吃苦得人沒有悲觀的權利,相信自己,給予正向力量,那位新移民媽媽讓我看到了她為自己的生活彩繪的多彩多姿,我想那是一種生命的價值油然而生的信念產生。
又如同魏德盛導演的「賽德克•巴萊」這場電影,不僅讓人動容和鼻酸,也使得我們尊重的多元文化的心歷歷在目,說明日本人統治下的原住民,不斷的受欺凌與打壓,為了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在一片震懾中砍殺中將自己與日本人決一死戰,不僅僅看出了原住民的氣勢浩大,也看到了他們文化傳承下的使命感,電影中的「彩虹橋」這是他們迎接勝利的戰地。縱使生命有著轉變與危機,總是一馬當先的衝向禁地,展開一場勝利大考驗,即使前面佈滿了危機,還是勇往直前的迭宕在他們熟悉的山林中,展開一場冒險的旅程。過程中偶爾會有人犧牲,卻敵不住他們奮勇殺敵的心,縱使最後慘敗了,紛紛自溢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是活得很精采,這就是他們原住民不服輸的精神。
多元文化學會包容與尊重,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每個人都有其優點所在,價值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也許她生活艱辛茹苦,但他卻是用雙手造就自己的成長,那便是一種收穫,「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就是成就了每個人的存在,沒有暗礁哪有激起美麗的浪花;沒有挫折怎會有享受成功的果實;沒有辛苦耕耘哪能有好的收穫,對於多元文化所採取的態度,應該要朝積極正向,人生就是處處充滿著經驗,透過傳承表達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美景激盪在心中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