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學青少年自殘行為的相關環境因素、發生的比例,探討家族的自殘經驗、親子關係、父母衝突、同儕關係以及師生關係等……為什麼有人會自殘呢?不明白自殘的人心裡在想什麼;也不能理解把自殘傷口好似炫耀一樣給別人看、覺得是件好玩痛快的事,這種心態是怎麼回事。
原來自殘是一種擬似解脫、克服心理上極端痛苦的一種特殊方式,以小痛壓抑大痛,以此痛壓抑彼痛,這在沒有身歷其痛的人還真是難瞭解。她們為什麼割傷自己的手腕?因為她們用身體的痛覺來逃避心靈上更深一層無法忍受的痛苦!用「她」來代表因為自殘的十之八九為女性,「自殘者」心理因素的探討分析,美國有十分之一青少年偷偷自殘,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女孩;中學生自殘及有自殺念頭的數字均屬偏高。青少年自殘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抑鬱,「青少年對生命的看法愈負面、自我期望與現實相距愈多……考試課業壓力、自覺沒人關心、情感,容易令青少年感到不快樂。
什麼是自殘?一般人都把自殘跟割腕自殺聯想在一起,總以為自殘就等於自殺,或自殺未遂。其實自殘只是使用利器割劃自己皮膚,或掐、刺、捏、打、燙等,製造身體的痛覺,並不是想死;當她們割劃時,頭腦還是很清醒的,她們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自殺是想要結束生命;自殘並不想結束生命,只是為了抒發情緒,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該個體並沒有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清楚意願,她可能會因為自殘而造成意外,但在進行這項行為之前,她的意識並不清楚地表現出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顧名思義,自殘是對自己做有害的行為動作,以受傷為目的,且是單獨完成,自殘行動不是以殺害自己或是結束生命為意圖,且不偶然發的,常見的自殘行為包括割腕﹝用刀、筷子、石片、玻璃碎片割手臂、雙腳、頸部等﹞、吞食較不具毒性的藥物或牙刷、刀片;以煙蒂燙傷手臂或其他地方;故意撞傷身體;刻意的過量飲食或拒食;以拳頭打自己;吞食異物等,一般坊間常見的刺青、穿耳洞,或是宗教中以法器刺傷身體的行為均不能稱為自殘。
自殘者的困難在於曾經經歷過一個創傷事件,當記憶、思想或事件,那是極端強烈痛苦時,為了避免去直接面對、承受那種心理的痛,所以以自殘的方式把它轉移成可掌握的生理的痛!過程很痛又傷人,卻是可以暫時脫離心理的困境,讓當事者可以覺得有控制感和暫時脫離心痛的感覺,但是,缺點卻是沒有真正處理問題的癥結,心痛的感覺會再度襲擊而造成不斷性的自殘。
自殘一旦學習上身,就像上癮了一樣很難戒除,尤其是如果背後造成情緒波濤的原因,沒有移除的話,通常會持續十到十五年然後自然停止,用強制阻止自殘的動作是不好的,有可能造成進一步發狂,而且就像其他的癮頭一樣,被剝削的慾望只會反彈成另一個劇烈的動作,唯一的問題是當妳轉移痛苦時,妳沒有直接面對那個在妳生命裡造成這個騷動的不可知的東西。
雖然妳把痛苦轉移成了假痛,但是妳沒有真正處理真痛而它不會自己減輕,它不斷捲土重來而妳就不斷地自殘。
自殘的原因,原來自殘是一種解脫、克服心靈上極端痛苦的一種特殊方式。似乎都習慣自殘,喜歡用「數字」來證明自己的能耐,包括情人的數量。真是可悲啊!這樣的人,內心是多麼沒自信,甚至欠缺活著的目標,以為只要這樣「多情」就可以讓人生精彩!很多時候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為傷害自己最多的就是自己!為何要讓自身脆弱的生命,這樣輕率自己的生命,這般地糟蹋自己的生命……我想不論是霸淩者還是自殘者,都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態度。
生命是什麼?是介於生與死之間,簡單的說;是活著的證明,盡其在我,妳可以定義「生命」嗎?妳又是怎麼想像「人」,怎樣的生物呢?擁有生命的生物,竟然會如此的不堪一擊,13公尺高的海嘯、9級的地震,一瞬間衝垮許多的家庭,一切付諸水流。
想起學校書店老闆娘飼養一隻鸚鵡,她每天提著鳥籠上下班,但牠卻出現咬羽毛自殘的情況,這時我才知道鳥也會有壓力。當無法排除過大的壓力時,就會自殘咬毛;或者鸚鵡發現自己失寵、吃醋自殘等異常現象;8歲大的鸚鵡「小丸子」因長年被關在鳥籠內,出現咬羽毛自殘現象,飼主帶去給獸醫科,我還笑說:「牠又沒有健保,要自費喔!」帶出散步,「小丸子」自殘情況不藥而癒,再看生活動物園中的動物們,牠們的生活就等於是終身監禁一樣,因為我們遏止了牠們的自由,讓牠們深感不自在而困惑。
自殘的行為就像很深的毒癮一樣,要戒除當然非一蹴可幾,但是只要用對方法,漸進地一步一步來,還是可以消除的。
家人應協助自殘者的心理重建,她們都躲在暗處獨自飲泣,覺得自己無法自拔,見不得人,很怕這種行為,又身不由己,每次自殘完就深深自責,覺得自己很沒用,是可恥的,每當夜幕低垂,就想到那個惡魔又要找來了,不自主的焦慮起來,高漲的情緒如波濤洶湧般的起伏不定,難以入睡的長夜長又常,惡魔果然依約而來,無法抗拒,只有引狼入室,如此惡劣性的循環,宛如戲劇性的環節會越演越烈而不會趨淡。為了阻斷罪惡感造成的焦慮形成的惡性循環,正面的心理建設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要讓自殘者知道這只是一種不得已的克服方法,雖然不正面,但也不是罪惡,不是「不正常」,也不是只有他們才這樣,世上有很多人跟他們一樣有這種不適當的習慣,只是都不知道怎麼去擺脫而已。
第二,決心戒除這是一個長期的心理作戰,而且過程非常難熬。所以自殘者必須要下定決心,那是成敗的重大關鍵;要讓自殘者知道,這是可以糾正過來的,她們必須也願意主動尋找方法、協助並付諸行動!
近年來,自殘者的年齡逐漸降低,連國小都開始出現有自殘行為的小孩,這些可能是因為家庭因素、課業壓力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家人』真的很重要,必須要時時刻刻給予適度的關心與關懷;當然也要給予適當的稱讚,不要一昧地要求,這可能會造成自己小孩心理的抗拒,進而演變成會以傷害自己來發洩排解壓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遺憾。
根據醫學分析報導,這些有自殘行為的人大多數心理都有障礙或心理不平衡才會自我傷害,心情鬱悶卻沒有辦法找到適合的管道抒發,才會藉由自己傷害自己的身體來達成發洩的目的,這些可能都是患有輕度憂鬱症、潛在性的憂鬱症的患者才會有的症狀,顯然大腦是已經生病了。
引導反思:依佛家的生死觀來看,自行殺害奪取自身生命自殺的人,會每天重複同樣的痛苦,因為自殺並不等於是解脫;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發洩管道及方式,但慎選發洩方式是一件很需要理性的判斷,必須找出能正確抒發自己壓力及不會傷害到自己及他人的方式,才能走出自己心理陰影,才能將自己內心的缺口填平。
寫這篇文章時,想到昨天在聽住宿生原住民演講的座談,座談的演講者說了一句話『如果小孩子想玩,就讓他去吧!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現在如此先進的時刻,想要什麼都幾乎是伸手可得,如此的先進,應該是該感到快樂的呀!但是這先進的時刻卻多了「自殘」一詞。
想著四十年前的生活情景,諸多的不方便,但是卻多了好多好多的『感情』,因為以前的社會中,都是早出晚歸,太陽出來了,出去工作,太陽下山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飯,和孩子玩玩耍,最後幫小孩子洗澡,哄孩子入睡。
無形中,感情就是這樣培養的,自然而然,生活就變得很快樂,很開心。反觀現在的社會,科技進步了,爸媽為了工作,家中常常只剩一個小孩,因為寂寞、無聊,所以孩子們們就結伴一同出遊,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徹夜不歸的習慣。脾氣變得孤僻、傲慢、易怒,最後就只能淪為自殘的傾向。
對孩子來說家人已經不再是可以無話不談的避風港,除了吵架之外,說不出半句話,對那些不良的朋友來說,這種事情又怎麼能說呢?悶在心中,以自殘來解決自己的痛苦,麻痺自己的創傷,但麻醉藥有退藥效的時候,痛還是會來,最後只好活在這個循環中。
最近我身邊就發生了一個例子,一個很好的朋友失戀,那時她會傳簡訊說:『我很難過』、『很想哭』、『很想死』……之類的事,我當時只是想,她應該是說說的吧!但有天打電話過去時,我嚇死了,一陣陣刺耳的風聲,她正在飆車當中,而且她也喝醉了,跟家人感情不很好,只好跟那一群朋友出去玩。當下我就怒罵了她一頓:如果妳可以因為一個男的死去活來,那妳真的可以去死死好了,因為不愛自己的人,根本就不用活在世界上。
我知道自己說的很過分,但我真的忍無可忍,她不自殘,但那樣舉動是會失去『生命』的。這件事情之後我們便沒再聯絡了,直到昨天她回了我簡訊,說她會學著『愛自己』與『放下』。我告訴她,『是妳的,就算離開再久,他永遠都是。但不是妳的,他永遠不是,就算妳哭,妳跪,妳鬧,就連生命都不要,他終究不是妳的。』 (未完待續)
孩子,妳怎麼了/涂美珠
- 2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