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門,不管是坐車或走路,觸目所及的總是望不頭的市招,以及各式各樣的廣告。而表現於市招與廣告上的,自然以文字為主。文字若要引人注意,字體的美應算第一要求。可是我們所見到的這些字形;尤其以書法寫成的字體,總是一年不如一年;有的甚至是「慘不忍賭」,連最起碼的書法要領都談不上。實在令人歎息。值此由舊中國走入新中國的百年之際,真該為中國的書法長長的、深深的一歎:嘆書法之式微;也歎固有文化之日漸淪喪。
如要數中華文化之特色,中國的文字應最具代表性。而為了書寫文字,於是就產生了書法。數千年來,我中華兒女為追求書法之美,真乃百家爭輝,代有人才;遂演成為一門書法藝術。
古人有道「字無百日功」,欲練就優美的書法,豈只百日,每有人窮其一生,猶只是一個「書匠」,根本成不了「書家」。所以書法不只是花長時間勤練;更要有天分,有天分才有可能卓然成家。但不管如何,古時讀書人是把習字與讀書視為同等重要;因為字代表了這個讀書人的另一個門面,給人第一個印象。所以只要是讀書人,大部分的字都可以擺上抬面示人。也因為如此,家長或老師總要求孩子勤練書法,希望達到一定的水準。這也是我國書法得以綿延至今的主要原因。
時代的巨輪不斷前進;也不斷改變。時至今日,中國人除了極少數因個人喜好而練書法外,一般人卻連毛筆都不會握。近年電腦興起,便捷的電腦文書盛行,人們根本不用動手寫子,按一按鍵盤就行了。把老祖宗的文化遺產一腳踢開,使得年輕學子除了在學校老師督促下習字外,社會上的新世代幾乎都由電腦代勞文書作業;也因此造就了許多對中文會唸不會寫的「新文盲」。假使有朝脫開電腦,真不知其該怎麼辦。
猶記台灣光復初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由台灣民間讀書人組成的各種漢文社團,及渡海來台的精英分子的倡導,不管中文與書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學子無不下苦功力學。而書法的優劣,更常是徵才的重要選項。所以一般的知識分子,大抵都能寫出一手不錯的字體。如果行走在街上,總可見到許多字跡優美的市招;尤其是老商號聚集的大街,常有目不暇給的驚喜,有如在欣賞書法展。而商家也多以能請名家題寫為榮;並視為壓店寶。
風水輪流轉,不過數十年間,老輩凋謝,西風東漸,中文的書法已打入冷宮;既少人勤練,也乏人欣賞,似乎要歸入歷史檔案了,能不令人浩歎。
十年前曾遊歐洲,於中歐之德、法、義等國,隨處可見古建築及古雕塑藝術品等,更多的是途經的小鎮,常原汁原味的保存舊模樣,城牆、鐘樓、街道,乃至護城河等,雖多已見斑駁,甚至有缺損;但都整潔古雅,行走其間,如回到舊時代。但是他們的思想與生活的現代化,卻領先世界各國。可是我們中國人卻不一樣,一味追新、求流行,對老東西去之而後快;視其為落伍,甚至是可恥。雖見有心人捍衛,卻勢單力薄,根本阻止不了如洪水般的破壞力。難道這是我們的民族性?卻不知我們所鄙視的老東西,可能正是歐美先進人士所珍視且追求的寶貝。
中國書法之美、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字有架構的美;每一畫有力道的美;每一字在行裡有氣韻的美;每一篇文字的大小疏密有錯落的美。雖無定則,但行家一看便知;便是普通的人,也大都能判斷,常會讚道:「這個字好漂亮」。
物極必反,現今世潮頗有一股追求質樸的懷舊風,我們的文字與書法是否也能振興。受新一代的中國人重視並發揚光大,則是殷殷的期盼。
百年一歎話書法/張亦農
- 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