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原住民文化習俗/天 行

  • 2012-07-27
 屏東的原住民,以排灣族群為主,其間雖另有魯凱、卑南兩小族群,但在文化習俗上,他們三者並無任何差異,所以民族學者,仍將魯凱、卑南,合併在排灣族群內。
 排灣族群總人口約五萬餘人,是本省山地原住民第二大族,僅次於泰雅爾族,但泰雅爾族分散於八個縣市,排灣族群卻集中於屏東、台東兩縣,而屏東縣內人口就佔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行政區而言,屏東的排灣族群,分佈在瑪家、三地、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滿州、霧台等鄉。其文化習俗,簡介如下:
 一、文化特質
 根據台灣省通誌,對於各族原始藝術之研究、記載,略以:排灣、魯凱、卑南之雕刻、刺繡、編籃、編蓆、建築、歌謠……等藝術文化,在台灣原住民藝術中,相當受到學者專家之重視與一股民眾之歡迎。
 富有盛名的排灣文化,在昔時曾大放異彩,並早已受到大眾的肯定,現僅就木雕藝術、編織刺繡、剪貼、珠工及歌謠舞蹈,分別加以介紹:
 1、木雕藝術
 臺灣原住民各族在木雕藝術中,以具有階級組織之排灣、魯凱、卑南等三族為最精美。但根據以往的藝術成就,排灣族最具木雕藝術天才,其雕刻為其他土著族所難望其項背。
 排灣族之雕刻,表現於刀柄、刀鞘、槍柄、楯、火藥罐、祈禱用具,以及房屋之柱、檐、桁、飾板、窗戶等。但此等之裝飾,僅限於頭目世家,故排灣族之雕刻藝術,實為特權階級而存,也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排灣族的木雕藝術,得以發揚。
 2、編織刺繡與珠工
 就藝術觀點衡量,北部泰雅、賽雅二族,精於編織,但南部之排灣、魯凱,亦佔有重要地位。往昔排灣族曾有極為優美之紡織品,其上刺有精緻圖案,色彩亦頗調和。
 另外就刺繡而言,排灣族北部多採用十字繡,形成菱形、三角形、花瓣形等花紋。魯凱族另採直線繡,鍛面繡與鍊形繡等花紋。同時,排灣、魯凱,亦懂得貼飾及利用玻璃珠,穿綴成串,縫飾於衣服上,較為鮮明奪目!
 3、歌謠
 本省原住民之歌謠,極為豐富,但其中以排灣、魯凱之歌謠,能表現地方之生活、習俗,及濃郁之鄉土情調,令人喜愛。目前已有多首歌謠(曲)經譜曲後,廣為流行,並深受一般人的欣賞。
 原住民歌謠概可分:祭祀類、儀典類、祈求類、勞動類、飲洒歌、戀歌、敘事類……等。排灣、魯凱族,是個喜歡唱歌的宗族,當太陽初昇,或在田野工作,或落日餘暉、月亮初昇之際,甚至夜半人靜之時,均會輕哼或高吭自己喜歡的歌謠。所以原住民社會,到處充滿了歡樂、溫馨與愛心,令人嚮往流連不已!
 4、舞蹈
 當時,本省原住民由於多數從事農業,為調劑單調的生活,故不分男女,必須熟練歌舞。排灣、魯凱之舞蹈,是以歌謠、舞蹈、樂器伴奏三者合為一體,而構成祥和愉快的氣氛,令人陶醉其中。其舞步,概分為二步、四步、八步………等數種基本舞步。
 本省原住民就其藝術文化而言,在世界整個少數山地民族之中,佔著重要地位;尤其排灣、魯凱族之藝術文化,更為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所肯定。過去,原住民藝術文化,雖曾面臨遺忘的命運,但所幸政府能及時作有計畫的保存與輔導,使得原住民藝術文化,得以繼續存在,相信在眾多關懷它的人培育、灌溉、施肥、剪枝與妥善維護下,必然會開出璀燦、絢麗的花朵,也因為它的成長,山地社會,必會更健康祥和。
 二、一般習俗
 1、祈雨
 天災是以農耕生活為主的原住民的大敵,每當久旱不雨,原住民們就舉行祈雨的儀式,祈求神明降賜豐沛之雨量。
 相傳昔日,有一年大乾旱,大頭目的兩個兒子,為了尋找水源,翻山越嶺,卻不幸遇難。部落民眾四處搜救,在一處山嶺上,找到了二座狀似二兄弟蹲坐的小山丘,民眾們,圍繞著大哭哀悼,並在那座山前,跪求雨神普降甘霖。
 雨神受了感動,垂聽了民眾的哀求,降下了豐沛的雨水,使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也滋潤了原住民的心田。民眾們此時欣喜若狂,又歌又舞,歡笑流淚,場面感人。
 從此以後,每逢乾旱不雨,原住民們,就循例在二座山丘前祈雨,每每如願;因而流傳了此一感人的祈雨舞。
 2、狩獵
 過去原住民的生計,是以農耕狩獵為主,而集體狩獵更是部落中一件大事。
 狩獵之前,武士們聚眾商討,準備乾糧,磨刀槍、修獵具。出發時,還要占卜,聽鳥聲辨吉凶,如果是吉兆,就放膽的出獵,在山中的獵場上,爭先獵取山豬等獵物,表現原住民英勇、團結的精神。
 此時,婦孺留在部落,釀製粟酒、米糕……等食物,準備歡迎武士們,滿載獵物歸來。
 武士們,歡呼而歸,滿載著獵物,長老從中精選較珍貴者朝貢頭目,然後由巫師祭拜祖先,祈求平安。部落居民接著邊吃邊唱,慶祝聯歡。
 3、豐年舞
 排灣族的原住民,每年八月十五日,舉行豐年祭,每逢此佳節的前夕,成年壯丁成群結隊,帶著自己的長矛與山刀,往山中去獵野獸,此時全村的婦女,就在自己的家裏,帶著杆臼篩子、小米和手工藝品,邊唱邊跳的往頭目家中,聚集在一起,準備豐年祭當天用的祭品(小米和米酒)。
 大約半個月後,上山打獵的壯丁,滿載而歸,在家的婦女,釀造的小米酒,也發酵了,原住民趁著明月良宵,把捕獲的獵物和小米酒、小米糕,大家圍起來歌舞,通宵達旦。
 4、豐年慶良緣
 為了感謝神明帶給部落的豐盛五穀,並祈求年年穀糧滿倉,原住民在每年八月間都舉行豐年祭典。先由巫師祭靈後,未婚婦女盪鞦韆,青年武士借機找伴侶,新婚夫婦也借機表演,並由新郎將新娘自鞦韆架上抱下來。
 青年武士們,為了展示其戰鬥技能,也在廣場上比賽刺「福球」。最後,族人在大頭目的率領下,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在熱切祈求明年再豐收的歌舞中落幕。
 5、迎賓
 沿海原住民均以捕撈為生,而於每年捕撈季節,豐收結束時,居民擇日團聚,高歌跳舞,狂歡至天明,並連續數日慶祝豐年的活動。
 這種舞蹈,是以討海為生的辛酸與歡樂情狀為背景,故其舞姿均為捕撈程序的動作表現。又因每到歡慶豐年的時節,外來嘉賓甚多,為表示歡迎,故有歡迎嘉賓的「抬賓」儀式,而被抬之嘉賓,必須對地方有貢獻,或素受尊敬之人。
 本舞充分表現四海為家,和歡慶豐年樂天知命的原住民性格。
 6、五年祭
 五年祭是原住民最重要也最原始的祭典之一。每五年舉行一次,其主旨在酬謝祖靈,並祈求神祇庇佑,年年豐收,子孫繁衍,部落平安。祭祀是在各部落的靈屋舉行,有招魂送魂等儀式。在五天的祭典中,每天均有其不同的含義,但以刺球活動為主要的遊戲。
 刺球遊戲,相傳是古代訓練年輕武士的方法,將一顆由樹皮做成圓形之球,拋向空中,再由武士群以竹竿迎刺,看誰能刺中。
 五年祭,是每屆五年的十月間,舉行一次,頗有「慎終追遠」的精神。如今只有屏東來義鄉,尚保留此一祭祀。
 7、六年祭
 原住民也相信有一個主宰宇宙的造物者(那俄瑪地),為了表示崇拜而產生各樣的祭儀。六年祭由各部落聯合舉行,為了祭拜祖先,每五年舉行招魂儀式,隔年(第六年)舉行送魂儀式。
 祭祀以竹為器具,「福球」經巫師念咒作法後,將「福球」拋向空中,參與者爭相刺球,以求福祿驅邪。接著由部落頭目,率領男士們,舉行送靈祭儀,結束後,送回祭壇,族人通宵跳舞,狂歡數日。
 無論祭祖或祭魂,對造物者(那俄瑪地)之名,一定會帶上一句,表示一切禍福,仍需造物者定奪之意。於今之基督徒,奉耶穌之名,祈求上帝祝福,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