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情感與理性/涂美珠

  • 2012-11-15
 某日走進傳統市場,遠遠飄來台語歌曲的妙音,不知不覺地,那自我愛染的心隨之起舞,將我帶入回憶層中經歷的人事物,在內心搖盪吆呼;這時我放縱自己的心漫步街道,發出一聲聲深深的感嘆,為何自我的「心」會即時隨著更換心情意境呢?我是台語人,尤其聽到台語歌曲時,耳朵特別萌生意識而起念,當音聲輕輕流入耳裡,即刻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幾次聽到日本大鼓的敲擊的聲響,身體也不自覺地朝著聲音走去,音律吸引人的力量不容小覷。
 每一個體的身體自己記憶聲音,情感本身自己發聲,歌聲裡的感性與理性、冷靜與熱情是透過鍛鍊的,音樂欣賞同時包含了感性與理性的因素;且因對象、時間、環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對音樂的反應與觀點也不一致。
 「音樂」,廣義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繆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音樂和聲音旳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
 音樂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類。
 一般人聽音樂,不只是聽旋律,常常在腦中同時呈現同步畫面,如同音樂配合電影情節播放是一樣的。此時鼓樂器的律動、過門的運用就必須配合電影情節同步播放。當我們看賺人淚水的哀傷電影時,它的背景音樂搭配的是音調偏低、節奏緩和;無論心痛或狂喜,讓音樂說話,不用花太多腦筋就可以感受到音樂中的節奏感和旋律性,又能帶人進入另一種情境。
 我們透過不同音樂敘述不同故事,融入其中,就好像把歌曲的情緒化作背景,將旋律化作角色,有時甚至因應歌曲內容不同氛圍而轉換場景。所以選擇和享受這種潛藏內心的說故事方式,是因為我相信它能帶領我們接觸音樂的精髓,深入其中。
 音樂所直接呼喚、激發的是情感與意志(表現性、表情性);由情感體驗出發,不同的人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而聯想到具體的對象也很不同。因此,可以說音樂的內容具有情感的確定性與對象的不確定性相統一的特點。簡單的說,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音樂的內容又充滿情感與意志。音樂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活動,既表現了社會成員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又顯示了社會眾人主觀上的追求和願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擔著傳遞社會信息與交流情感體驗的職能,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行為的作用。
 音色,是音樂形態中直接作用於人類聽覺器官的、最為感性的要素。美國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細說;由於音樂以聲波振動的非語義性組織結構與人類的情感、意志活動直接同構對應,所以音樂中的意志表現形式,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意志行為的作用,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形式承擔著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情感體驗的職能,使音樂常能在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或具體的社會交往場合發揮某種帶有實用效益的功能。
 音樂之所以能作用於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其最底層的物質基礎是聲波對聽覺器官的刺激會引起人體內的生理反應,如呼吸、脈搏、血液成分、內分泌、腦電波的變化以及動作、情緒反應。在此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樂音則以其形態樣式的整體對應於社會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質、階級意識的顯現等等,因而能把這類反應導入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並最終導入人格、情操的範疇。因此,音樂所喚起的人類理性並不停留在語言符號的、抽象的、精神性層次,如知識領域裡的概念體系,道德領域裡的律令訓條上,而已經落實到調動一整套生理活動的、實踐的、物質性的層次上,是一種充滿熱血激情的實踐理性。
 音樂如何觸發人類思維、激盪心靈,從而改變人生呢;《孤獨的聆賞者》一書說,音樂使人了解自己的內在經驗,為我們的情緒、情感賦予結構與意義。在一個要求我們切割理性與情感的文化中,由於音樂具有這種提升人格的力量,因此,許多人發現音樂可以強化人生。
 布拉姆斯《孤獨的樂章》,在他的音樂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由熱情、理性和寂寞相互交織而成的音樂情感,透過反覆的節奏與嚴謹的和聲與對位,展現出狂猛的音樂張力,但其中卻又帶著溫和與柔情,時而低迴猶豫,時而狂猛激昂,就這樣在一點一滴中累積猛爆的音樂能量,展現出高潮迭起的動人樂章。那「寧靜而巨大」的樂章,透露著布拉姆斯心中的吶喊。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流露,然而卻需透過作曲家辛苦創作的過程。當我們欣賞一首樂曲時,真正的意義是在於與作曲者心靈交會,引導聽眾從中領略感性與理性的深層對話。通過音樂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及表現情感,達到改善與外界交流的目的。音樂也是現實和非現實、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一座橋樑。音樂充滿理性的思維與內斂的情感,他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音色,深深吸引無數樂迷的耳朵。
 好的藝術作品,無論是音樂,還是美術,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都有一種震撼心靈的感覺,而感性會讓人生有趣,那些美好的、悲傷的、刻骨銘心的、難以磨滅的情感,才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光彩。如同一個垂涎欲滴的蘋果,理性是內核,感性是果肉。
 音樂能帶給人們不同的想法及感受,在傷心難過的時候聽悲情的音樂,有的人會流淚,有的人會高喊尖叫發洩;在心情愉快的時候聽節奏輕快的音樂,身體會不自覺地跟著擺動,嘴巴會不自覺地跟著哼歌。在某些時候,其實音樂是人很好的發洩管道,不想說話時,可以藉由音樂來感同身受,來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尤其是失戀的人愛聽療傷系的音樂;情緒高昂的人喜歡聽熱門歌曲,音樂會讓自己可以完全沉浸於音樂中,好好讓自己紓解壓力放鬆一下。
 人自己會喜歡上一首歌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聽它的歌詞想它的意義,第二是聽它的旋律,音樂和心靈上面是相通的,就像曾經被友人背叛,那時自己最喜歡的歌就是「你很愛她」,當時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要哭,因為它的歌詞狠狠的刺中了自我的心。再來就是旋律,心情壞可以試著聽聽輕快的旋律,我相信你的心靈和身體會同時放鬆,心情也就不會比原本的差,心情好如果不斷重複地聽很難過很沉重的音樂,我也相信,你的心靈會隨著音樂開始變得沉重。
 音樂在人的生命中其實也是個重要的角色,人的喜怒哀樂,電影的所有氣氛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好好善用教學音樂也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快,也能讓課程變得更有趣,像一首歌聽幾遍就可以把歌詞輕鬆地唱出來,過程中沒有任何壓力。人都喜歡音樂,不論是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饒舌音樂、鄉土音樂等,當然在人的生活中音樂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
 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音樂,會感到無比的放鬆和清醒那時很愛的歌、很愛的歌詞、很愛的歌聲,那是我們最熟悉的朋友「音樂」,從歌手的嘴裡唱出來的心情你是否也感覺的到?
 很沉重的心情,很沉重的音樂,是否是你現在的心情?你心情不好是否也是聽音樂?會放鬆嗎?還是會難過?你懂歌手在唱出什麼心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