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打結了/涂美珠

  • 2013-02-07
 我們的每一天都是「自以為是」嗎?伴隨自我的「貪婪、憤怒、無知」過著「自以為是」的日子,這顯然是不明事理、善惡不分的思維現象,那只會是一種無預期的不斷地掀起人我是非爭鬥,我們是否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路哪兒打結了。可是每一個人又都相當沉迷於自我,有心人提示說,那是個體自甘墮落的「思路的陷阱」;我想這不是用雙手揉揉臉孔,甩甩腦袋就可理清的思路,這樣的矛盾都是因為自我掉入了邏輯推理的陷阱而不自知,如何才能走出自我「思路的陷阱」呢?只要還存有一絲絲理性的正常人,都還是有機會的。
 當一個人的思路受到牽絆時,往往就不能清楚明白地找尋到釐清事理的經緯根源,要想找到思考的邏輯,就得要跳出「思維習慣上的桎梏」,切開「思路上的陷阱布局」,遠離「認知上的迷惑雲霧」,擺脫捨棄「性情上的執拗愛著」。
 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明辨善惡及真偽,並使人傾向於真實與善良,排斥惡與偽,但不能教育人的「心性」。塞•約翰生說: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這兩種人可以轉化,羊漸漸可以轉成狼;狼呢,漸漸地到一定階段也可以轉變成羊。
 在一般普遍的人性中,善與惡是共存。這是「狼與羊」的共存嗎?一個人要行善,就必須約束自己的惡念,要吃苦、付出,還要有持之以恆的堅持;只要稍微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墮落,放縱當然比約束更容易,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有一條思路是從個體領悟和個體責任的角度,方可進行思考自我一生的問題,或說從人內心自我感覺意識看人的心性能力。你若關心他人,為了行善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但為了避免傷害他人,一般不會感到太大的困難,特別在比較簡單的鄉村、高原的社會人群。
 按全世界的人口比例來說,幾乎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人有思路打結的現象,要不然怎麼會做出喪心病狂的事情?一般人常說:「每十個人中就有六個是犯人。」就算他不是出自於本意,但明知道這是錯誤那為何會屢犯了呢?這不是故意是什麼?難道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及行為嗎?每一個人的大腦神經紋路,就是為了讓我們有克制力及學習的機會而存在,若是不能善用它,不就等於跟沒大腦的人一樣了嗎?主張性善論的大德說:「人性本善」,無知能夠原諒,那明知故犯的呢?人類是生物裡最具有智慧的靈長類動物,這樣都無法控制了,那連動物都不如。
 一個擁有思路正確的人,可以透過外界現象看自我內在的本質,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扣住自我的「貪愛、憤怒、愚痴」,從而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反之,則不然。由於客觀事物的多樣性、復雜性,人們不可能像「照鏡子」一樣,一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就需要有多種思路來思考問題的關鍵。然而思考的本質,思考是有方向且受自我控制的。思考是一個活動,也是一個過程;思考是有目的的索求某個答案,思考卻不是始終有自覺的,因為思考的原點是「作意」,簡單的說是人的自我意思,是人偏向自我的種種利益而所擬出的特別意思。
 當人進行思考時,不驚覺的會摳出過去在腦海中形成並保留的影像,這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人的腦海如同電影銀幕一樣,不斷播映著各類影片,也許是片段、紀錄片,而自我就是導演、製片人、編劇和主角。從某個方面來說,自我的一切成就,或是失敗,就是自我在腦海中「播映」的影像所造成的,這就是思考過程。
 誠如學生上課要專心聽講,集中專注力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想,這是正常一般校園師生的互動,從中往往……學生會說:「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若老師自己的教學方法是空想所臆造出來的,那口沫橫飛、胡亂飛舞般的解釋,無非是在混淆學生的思路,偏離了正常的授課主題流程,完全是誤人子弟的說詞,甚至把學生正確的思路給搞偏了,傷害學生的心靈;我想孩子在社會風氣下所出現的成長偏離,從這思路出發,不難理解校園教師的工作是何等重要,亦不難預測學生將來的趨向,因為思路的起點被搞砸了。
 校園教學,如果只是偏重老師的自我情緒、意見做考量的話,難免會失之偏頗,因為這是「以老師的自我」為中心,然而在教與學的構思表現上應當從兩方面來協調;從師生互動上說,如果相互之間的互動不佳甚至陷入冰河,肯定是不行的,適當的師生交流能使「教學與學習」獲得很多的「教學相長」經驗,請給學生心靈一片寧靜的天空。
 每一個人的自我概念都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知識的積累是選擇性的,老師應考慮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時會出現的問題,思路的走向如何……有些時候學生會說:我們的班導師,為什麼握有評斷我們學生好壞的權威呢。
 每個人的思路都不同,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才需要尊重他人的看法;唯有謙虛的自信才能換得生存,自信不是自大更不是自信滿滿,是自己在生命過程中能拋開自我的貪婪與恐懼。這是內在的自我,是人格的投影;當自我的價值觀與周圍的價值認知偏離時,就須要有一個回歸的過程。
 當我們用常規思路、習慣思路解決問題受阻時,就應轉而思想,能否不直接解決該問題,試著透過其他問題的解決轉換為該問題的核心、關鍵。個體的生命歷程可以是虛構或真實的嗎,當人在描寫過去、現在與未來時,是否發現痛苦經驗只能描述過去的事,若把過去視為敘述思路的話,那就偏離善與惡的理念與方法了。
 我想,思路有無打結,是自我的焦慮與不良思考習慣的堆砌所形成,也與自我擁有過多不合理的期待有關;在思考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個人因素,與現實狀況的牽絆,造成思考上種種的困難,而也會分散思考的注意力,且把善良的思緒擱到了角落。